您的位置: 首页 > 守护夕阳红 > 正文

齐心协力,守牢老年人的钱袋子!

2022-08-26 10:27:15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杨蕊   

为依法有效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最高人民法院24日发布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进一步明确六类重点打击犯罪的表现形式,揭露养老诈骗“套路”及其危害,帮助老年人提高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

据介绍,今年4月开展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以来,全国法院执行养老诈骗案件财产20亿余元。

养老诈骗是一种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行为,犯罪分子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诱骗老年人钱财。一直以来,这类诈骗活动始终禁而不绝。骗子之所以将目光盯着老年人并且屡屡得逞,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老年人普遍年老体弱,对健康有着强烈的渴望,骗子投其所好,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免费体检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与活动,借机推销能够“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高价保健品,骗取老人钱财。二是,许多老年人有“占小便宜”心理,骗子利用言语获得老年人信任后,“空手套白狼”。三是,人老了最怕孤独,但许多老年人因为子女大多忙于工作和小家庭,忽视对老人的陪伴。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嘘寒问暖”,靠甜言蜜语,获得老年人的信任,进而对老年人实施诈骗。

养老诈骗性质恶劣、侵害对象特殊、社会危害性很大,严重影响社会大局稳定。要想制止养老诈骗行为,守牢老年人的钱袋子,必须多方合力“对症下药”。

老年人被骗大多是因信息不对称,防骗意识不强。为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对老年人防骗知识的宣传,揭露养老诈骗“套路”及其危害,帮助老人擦亮眼睛,识别骗局。

其次,公安等职能部门必须针对老年人的诈骗行为,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加大打击力度。与此同时,建立健全预防治理和保障老年人权益的长效机制。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家庭与社会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子女不仅要履行物质上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还应当更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不给骗子留下机会。栗 水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