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对网售假药顽疾要下“猛药”

2021-12-23 09:37: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购药品,在线问诊“老中医”竟由熟练使用话术的销售团伙假冒;执业医师资格证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全是“P”的;药品冒用食品生产批号,吃了不知好坏;一年多时间,就让6000余人上当……宁夏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近日审结的一起生产、销售假药案,暴露出网络药品销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银川这起生产与网售假药案来看,目前对于网络药品市场的监管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监管力量捉襟见肘,像宁夏就存在执法人员少、监管设备落后等问题。另外,一些假药分子还依托于微信等社交平台,在熟人圈中进行销售,具有私密性与闭环传播特点,这给监管带来了很大难度。

银川这起案件中,一些第三方平台完全罔顾职业伦理,只要给的钱多,很多假药、违禁药也被放置于首页、被置顶,消费者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割了“智商税”。

网售假药已成顽疾,要下大功夫、下“猛药”才能根除。对此,要加强监管力量建设,还要依法依规整治违规第三方平台。第三方平台则要尽好自身的管理责任,不能沦为销售假药的“帮凶”。同时,要加大力度查处生产、销售假药违法犯罪,要升级监管手段。犯罪分子手段在升级,监管手段也要随之升级,魔高一尺,就要道高一丈,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对生产销售假药的黑色利益链进行全链条打击。

互联网诊疗、“互联网+药品流通”是新业态,只要引导得当、规范有方,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就能起到积极作用,就能为老百姓求医问药提供更多便利。不能任由互联网诊疗野蛮生长,要防范网络售药的“副作用”,让网络售药的“药效”能够“正用”。广大患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与健康素养,在网上购药要先查看对方资质等等,避免用药不当,防范被不法分子收割了“智商税”,还赔上了身体健康。

戴先任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