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田管智慧化 增收乐农家

2021-11-14 20:48:31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李小凡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湖南省宁乡市双江口镇的一片稻田里,种粮大户向敬松操控手柄,使无人机在田间喷洒。

“洒的不是药,是紫云英的种子。”向敬松说,“明年种早稻时,这种草就是很好的肥料!”

作为无人机操作手,向敬松一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加上今年承包400多亩田种水稻的收入,纯收入将近20万元。

以前,向敬松曾种过600多亩田,却一度亏钱。“面积大了,管理上的问题就来了。”向敬松说,“缺水,除草不及时,打药跟不上。当年早晚稻平均亩产才500斤,比正常水平少1/3还多。”向敬松的种植规模,又退回到了几十亩。

2019年镇里招商,引进了一家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不但自己流转了5000多亩田,还给其他种粮大户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的农业技术服务。育秧有自动化工厂,插秧收割有大型机械,喷药追肥有无人机,旋耕施肥、移栽灌水、除草晒田等环节都有了标准化的流程管理。

公司办公室里,操作员打开“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指向其中一台正在作业的农机。水田面积、作业时间、用油量等数据,在屏幕上一目了然。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35台设备都装配了北斗系统,运行轨迹和工作效率都清清楚楚。

高效标准的农业技术服务,帮种粮大户们解除了后顾之忧,也让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像喷药,一个人每天作业10多亩,一台无人机却能作业300多亩。”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我们提供技术服务的面积有近20万亩,企业七成的收入来自技术服务。”

有科学技术保驾护航,向敬松的信心足了。2019年,他承包了300多亩水田,一举打了翻身仗;得知企业招募无人机操作手,他还参加了培训,拿到了证书。“种田20多年,面对这些高科技,还是得服气。明年,我准备再承包100亩!”向敬松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4日 01 版)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