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51)】最受益的是“山里娃”

2021-10-24 09:35:45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田双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讲述人:上海交通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云南省洱源县丰源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熊峰

很多人都知道云南洱海,但对洱海北边的洱源县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几年前,我到洱源三中支教。学校距县城还有二三十公里,辗转来到这里,看到的情景是:依山而建的校园没有围墙;食堂座位不够,不少孩子只能蹲在外面吃饭;图书角的书籍大多不适合孩子们,有的破损到看不清书名了……

筹备图书室、为娃们补课、给他们讲励志故事,支教的日子既忙碌又充实,滇西北这块红土地渐渐成了我的“家”,家庭成员就是“山里娃”。

支教结束后,我回到了原单位。不久前,学校安排挂职,我又回到这里。

走进洱源三中,我疑心走错了地方:标准跑道、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礼堂一应俱全。教室里黑板配上了智能屏……

变化为啥这么大?乡亲们告诉我,都是托国家扶贫政策的福!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国家教育投入一年比一年大:又是“三支一扶”了,又是“薄弱校改造提升”了,又是“边远地区教师专项补助”,又是“西部计划”了……这些项目,让学校的教学设施,一年上一个台阶。

除了硬件,学校的软件也越来越好:沪上的支教团来了一批又一批,洱源的教师也不断赴沪培训,先进的教学理念像一粒粒种子般播撒在这片红土地上。

这一切,最受益的,自然是“山里娃”!

( 记者 周世祥采访整理)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