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索钱骂父”凸显异化亲情观

2021-10-22 09:22:15 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近日,一则“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的话题引起广泛讨论。在一则被曝光的聊天记录中,父女二人因为一万元的生活费产生争执,随后女儿在聊天群内发布了辱骂父亲的内容,随后被人将此聊天记录发布在了社交平台。

尽管父亲的晚饭只是普通的鸡蛋羹和小菜,也刚刚给留学的女儿打了1万元生活费,但他只是问询女儿某笔开支的一句话,便引得其女勃然大怒,不仅诅咒式地辱骂父亲,还将此不堪言语发到网上,如此行为让人瞠目结舌。

这位父亲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省吃俭用,供女儿留学,待女儿这么好,女儿却一点也不感恩?泡在“蜜罐”里的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应当,一旦父母做得少了,或者有所迟疑,便会心生怨恨。不对等的,缺乏感恩、宽容与理解的父女关系凸显异化的亲情观。

“索钱骂父” 虽是极端个案,但是类似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呕心沥血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然而,付出太多,平等沟通太少,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一味迁就盲目溺爱物极必反,使得孩子物质方面成为了家庭开支的“主导者”,而情商方面却是“负数”, 孩子没有学会为自己负责,更没有学会体恤父母,久而久之助长了孩子的“受之无愧感”。

具体到这个23岁的女儿,其心理上还没过“断奶期”,毫无感恩、自强意识,对家长的付出理所当然,享用无止,因而丝毫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和亲情的价值,甚至达不到要求就无视亲情,“反目为仇”。“中国式”父母为孩子不顾一切的溺爱教育导致子女自私自利、索取无度,是“索钱骂父” 产生的土壤。如果父母继续沿用错误的溺爱教育方法,实则是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襁褓”, 既耽误了孩子精神人格的全面“发育”,影响孩子的人生走向,甚至可能成为人人厌恶的“小白眼狼”,也会让不辞辛劳的父母受累一生,后悔莫及。

斯涵涵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