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母亲河畔的中国】昔日盐碱地 今朝稻花香

2021-10-19 16:09:32 来源: 新华网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18日电金秋十月,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的稻田里,金黄四溢,稻谷飘香。

10月16日,水稻收割机在田间收割水稻。新华网 徐红梅摄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遍地是杂草,不产油和粮”——这是多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由于距离黄河堤坝较近,土地大面积盐碱化,涝灾严重。

昭君镇沙圪堵村党支部书记李清云介绍,村里属于黄灌区,地表水高,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从1998年开始,村里引入黄河水,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改良。如今,曾经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水稻田。今年,他们又启动了智慧水稻项目,产出的水稻品质更高。

所谓智慧水稻,即采取了溯源码方式,稻谷的种植产地、土壤情况等都可以通过溯源码溯源。目前,沙圪堵村智慧水稻种植面积1500亩,产值超过300万元,沙圪堵村亦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10月16日,水稻收割机在田间收割水稻。新华网 徐红梅摄

据介绍,今年昭君镇水稻种植规模超过4万亩,1100余农户种植水稻,亩产纯收入2000元左右。全镇有30余家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1家水稻协会、3家水稻加工企业。

今后,昭君镇将坚持把水稻作为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富农产业重点打造,让昔日黄河岸边的盐碱地,成为稻谷飘香的良田,种上农民的致福“小康稻”。

(徐红梅)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