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想把土地流转出去,再打份工多赚点钱,但孩子还小,出不了远门。”“我年纪大了,想把土地流转出去,但种了一辈子地,担心以后无事可干了。”10月8日傍晚,亳州市谯城区立德镇申楼村党委书记李艳梅走进申楼村郭庄新村,把村民召集起来,开启她的“乡村夜话”。
“大家把土地交给村振兴公司后,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可以加入劳务派遣服务队,统一由振兴公司安排务工,这样除了每亩700元地租,还能有一份额外收入。”李艳梅一边听着大家掏心窝子的话,一边给大家算起了明白账。
“土地流转出去后,年轻人还可以到村里刚建成的喜宝鞋服公司上班,试用期1个月2500元,过了试用期计件算工资,1个月最少能拿4000元,不比出去打工挣钱少,还不耽误照看小孩。”不知不觉中,让村民纠结很久的土地流转问题,在这次“乡村夜话”中得到顺利解决。
“村里能不能邀请党员致富代表——名杰生态园的修杰和潇鑫养殖厂的王立民,在村里乡村大舞台给大家分享一下他们的特色种植养殖技术?”“村里百姓大舞台又喜气又气派,能不能经常搞活动,让一些有才艺的群众上台表演表演,也热闹热闹?”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后,郭庄村老党员郭成允在这次“夜话”中代表村民提出了新建议。李艳梅一边听,一边做着记录。
“当地村民本来就有夜晚聚在一起‘拉呱说事’的习惯,村干部正好利用这一时间,组织村民围绕村内具体事务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充分集民智、汇民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申楼村主任王传林对记者说,村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有事敞开说,群众说的都是真心话,讲的都是实问题,提的都是好建议。村干部则积极回应,实打实处理。
“过去,村干部和村民之间信息不对称,双方互相不理解。”郭庄村村民代表郭祖华说,自从开展了以话政策、听民声、解民忧为目标的“夜话”活动,用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矛盾纠纷类、困难救助类、政策解答类等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与老百姓面对面畅谈,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村干部做事顺了,村民心里也有底了。
截至2021年9月,立德镇申楼村已举办“乡村夜话”活动16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件、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6件,实现了干部由“坐等上门”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做到了听民声、聚民意、解民忧,确保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有些事村干部当场可以拍板,有些事村里可能办不了。‘乡村夜话’结束后会形成总结报给镇里,镇党委、政府通过专门的议事协调会,明确专人明确时限,快速跟进落实。”立德镇党委副书记王璐说。
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