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造”精确指引航天员回家路
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由位于合肥的中国电科38所自主研制的“Ka频段中继卫星通信设备”,对保障现场的搜救通信工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亮”了航天员们的回家之路。
作为主要通讯设备参与搜救通信保障任务,“Ka频段中继卫星通信设备”充分发挥传输距离长、带宽宽、机动性强等优势,保证了着陆场与北京任务指控中心两地之间实时视频高清图像和多路语音信号的不间断传输,全程直播三位航天员回家之路,使得指挥中心的领导专家可以实时掌握着陆实况,同时现场传回的高清图像,也让亿万中国观众清晰地观看到了飞船成功降落在着陆场的激动时刻。
中国电科38所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的工程师胡军介绍说,这套“Ka频段中继卫星通信设备”是以飞行状态中的直升机为平台进行工作,集合先进的终端天线技术,旋翼遮蔽检测技术等一体,解决了直升机动中跟踪、旋翼旋转对信号遮挡等技术难题,保证了着陆现场音频、视频信号流畅、远距离传输,可谓是执行神舟十二号返航主要通信任务的“主力担当”。
据了解,“Ka频段中继卫星通信设备”其实已是着陆场上的“老兵”。早在2011年5月,它就“点亮”了神舟八号回家之路,并参与构建了我国着陆场天地一体、远程连续搜索通信系统。同时,该套卫星通信设备已经先后圆满完成嫦娥、神舟系列等多次重大的航天通信搜救保障任务,并成功指引搜救工作做到“舱落人到”,确保了航天员和返回舱的绝对安全,是搜救现场卫通传输速率最高的设备。





我们在航天员返回地面之后分阶段实施恢复。第一个阶段是隔离恢复阶段,大概三周到四周,参照三级隔离制度来执行。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让航天员保证充分的休息和膳食营养,适度地活动他们的上肢,促进体液再分布,改善心血管调节功能,同时我们还要进行相关的理疗保健和身心调养,心理方面的调试和评估我们也会高度重视。
因为长期飞行,失重环境对人的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都会有负性影响。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要重新适应地面重力的环境。
所以,航天员返回后,要避免让他们长时间站立。我们给航天员研制了专门的座椅,在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协助他们从舱内出来,坐在专门的座椅上,再通过座椅,把他们转移到直升机上进行相关医学处置。
黄伟芬预计,三名航天员要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训练,需要恢复大约半年时间。
黄伟芬:尽管在轨三个月我们有各种防护措施,可能不至于骨丢失严重、严重肌肉萎缩等,但要重新适应地面的重力环境,需要一个过程。他们落地后要做好各种保护措施,不能让他们站立。循序渐进,需要一个长期的跟踪。我们预计半年航天员能参加正常的生活、工作和一般的训练。整个动态的跟踪、维护和观察工作要至少一年,根据他们的身体情况来安排。
视频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