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协同攀高峰创新力量层出不穷

2021-08-27 17:09:03 来源:央视网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央视网消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又独立自主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液体、固体导弹,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如今,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激励下,已经走过65载的中国航天,探索的脚步越来越远,创新的力量层出不穷。

作为长征七号系列火箭的设计师,“80后”的曾耀祥接到一项任务,要改变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的“载荷设计方法”,让火箭运载能力更强。

怎样改变现有的算法与参数?曾耀祥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向老专家们请教,希望弄清楚50多年前的设计思路和原理。

对于找上门来要推翻自己当年设计标准的年轻人,施钧昭选择了支持创新。最终,曾耀祥设计的载荷设计方法通过专家评审,可确保大型火箭的载荷降低15%左右,一些新型火箭不用改变结构也能提升性能。

坚持自主创新,中国航天已闯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箭采用的247项核心关键技术全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器部件实现国产化率100%。

今年5月,“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这标志着我国火星探测“绕、着、巡”的工程目标圆满完成,在行星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从2014年9月2日火星探测工程预研启动那天起,“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就成为了整个团队的基本遵循。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实施着陆火星的任务总共有24次,但只成功了9次。中国的方案是一次实现“绕、着、巡”,这对火星与地面之间的通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最初,中国希望能够开展国际合作。

任务实施过程中,“天问一号”在火星轨道上等了3个月才着陆。这期间,国家天文台、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利用高分遥感图像,共同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

举国协同、集体攻关,最终,“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精准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航天科技集团下属厂、所级单位只有100多家,全国协作配套单位却高达7000多家。其中,仅探月工程直接和间接参与的单位就接近2000家,科研人员多达数万人。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航天人在“两弹一星”精神激励下,不断朝着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的目标前进。

视频请点击

https://news.cctv.com/2021/08/27/ARTIZcYKITZ2esCg9uPHniDF210827.s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