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总书记点赞党史上的安徽⑤ | 大湾村:汪家老屋见证苦难辉煌

2021-06-07 11:16:45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安市金寨县,在红军广场上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圈并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群众的深情牵挂,一路奔波,来到花石乡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坐落在大湾村的汪家老屋,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

大湾,这个深藏大别山中的小村,由此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白云深处有人家——大湾村

古色大湾

大湾村的历史可追溯到500多年前,其中的汪家老屋已历经400余年的风雨岁月。

汪家老屋的一角

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休宁人汪真从家乡迁居大湾,从此汪姓一支在此繁衍。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前后),汪家七十八世汪学儒、汪学仙兄弟双双中武举,勇立军功。告老还乡后,在大湾兴建99间半的汪家老屋。汪家从此在大湾村成为旺族。

古朴的汪家老屋大堂

红色大湾

金寨,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10万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

12支红军主力队伍在此组建!

59位开国将军从这里走出!

穿着红军装的青年在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前接受红色教育

大湾村,是金寨县的一块红色拼图。汪家老屋,见证了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

1929年,立夏节起义胜利后,周维炯、漆德玮等人领导红32师在大湾一带开展游击斗争,常常驻扎在汪家老屋中。

1930年,六霍起义胜利后,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成立,汪家老屋成为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汪家老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新四军第4支队兵站、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中共鄂豫皖区委都在汪家老屋办公。中共安徽省工委书记彭康等同志就居住在汪家老屋,张劲夫、郑位三、李世农、谭光廷、黄岩等一大批军政干部都曾在汪家老屋中留下光辉的足迹。

新四军第4支队兵站设立在汪家老屋

1938年6月至1939年7月,中共安徽省工委、鄂豫皖区党委设在汪家老屋,秘密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以南的广大地区工作,发展党的组织。

革命战争期间,金寨有名可查的烈士达11000余人,仅大湾村就有65名烈士,其中有十多名是汪氏族人。

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淮河,国家在金寨县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座水库,10万亩良田沉入湖底,10万名群众移民他乡。汪家老屋中也居住有部分库区移民。

绿色大湾

在大湾村,汪家老屋已成为金寨县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和农耕文化展览馆。汪家老屋中的居民,全部迁进了新建的小洋楼。

背靠巍峨的马鬃岭,茶、旅成为大湾村的特色产业。村里现辟有4000余亩茶园,农家乐、民宿40余家,还兴建了10公里长的漂流项目,年游客达35万多人次。

游人在大湾村体验采茶

行走在大湾村的游客们

大湾村村民发展特色养殖

2020年底,大湾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120元增长至2020年的14450元。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特色种养……大湾村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金色大湾

阳光沐浴下的大湾村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登上领奖台,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

“中国特色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一个个闪光的招牌,展现着老区人民奋斗的豪情与风采。大湾村,开始奔跑在乡村振兴的金光大道上!

大湾人的生活充满欢笑

村民为小朋友们讲解金寨县大湾村的故事

汪家老屋

承载了历史的沧桑

见证了革命的辉煌

铭刻了时代的荣光

如今的大湾村

正和老区人民一起

赓续精神

接续奋斗

在新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视频请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B9zP_6sXJMQmL0IoL6Vrkg

上一篇:43.1万考生今日高考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