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红色基因述初心》党建微纪录片】真理之甘?信仰之源——陈望道旧居

2021-05-20 17:10:10 来源:光明网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文字实录】

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这座绿意掩映的洋房,建于民国时期,因为一部《宣言》被永久地刻上了历史印记,这里就是陈望道旧居。

陈望道,1891年出生在一个中农家庭,青年时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后来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1920年早春,29岁的陈望道,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翻译《共产党宣言》。

为了尽快完成翻译工作。陈望道回到故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老宅。在简陋的柴屋里,两张长凳架起一块木板,白天当书桌,晚上当床铺,一盏榛油灯,拿着日译本和英译本的《共产党宣言》,开始翻译。1920年4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同年8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是一部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

1920年8月,封面印有红色马克思半身像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第一种”等字样的,共56页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问世。初版印刷1000册,很快就销售一空;9月又再版1000册,仍供不应求;第二版重印,封面的马克思像改为蓝色。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在当时的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中译本的《共产党宣言》诞生后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从此开始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百年征程。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薪火相传,共产党宣言也有了更多的译本,她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视频请点击

https://dangjian.gmw.cn/2021-05/20/content_34860753.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