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火红的年代 火红的记忆

2021-02-23 10:13:5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辑:田双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毛泽东同志批示的“鞍钢宪法”给鞍钢工人极大鼓舞。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孙潜彤摄

钢的故事

整个鞍钢集团博物馆其实围着一个核心转——老1号高炉,它重约2000吨,71米高,身躯庞大到4层楼高的博物馆都装不下,硬生生探出头去。

“这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镇馆之宝’,它见证了鞍钢的百年足迹。”野贵文是老1号高炉的最后一任炉长。他说,新中国的钢铁工业从这里开始,仅这座老高炉就累计为新中国生产生铁160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功勋炉”。“鞍钢不仅是钢铁的大熔炉,也是面向全国锻造、输送数十万人才的大熔炉。”

“来这里不能不看‘鞍钢宪法’。”鞍钢集团党史专家钟翔飞说,1960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批示中确定了鞍钢“两参一改三结合”等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重要原则,其中明确“加强党的领导,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鞍钢宪法”由此诞生,其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进入新时期,鞍钢赋予“鞍钢宪法”新的时代内涵,把“两参一改三结合”体现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企业民主管理上,体现在把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专家的科学知识、职工群众的智慧创造融为一体,充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上。

“这是邓小平同志视察时戴的安全帽。” 鞍钢集团博物馆解说员张巍介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鞍钢,指出鞍钢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按照经济规律进行管理……为鞍钢指明了改革发展方向。

如今的鞍钢,再度坚实地挺起钢铁脊梁,从青藏铁路到三峡工程,从西气东输到海洋钻井平台,从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处处有鞍钢超强钢材的负重担当。“不老的鞍钢,不断续写钢的故事。”鞍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栗宝卿说。

辽宁制造再展新担当,这是民用飞机的生产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孙潜彤摄

厂的故事

时间仿佛定在了上世纪中叶。

高高的举架,斑驳的砖墙,阳光从几十米高处的小窗钻进来,一缕一缕地洒在地上,参观者置身那些古铜色的铸造设备之中,仿佛走进了油画。

“这样不吝空间的厂子存世已经不多了,如今再现代化的工厂也没有以前那般‘阔气’。”沈阳市铁西宣传部的丛林说。被完整保存的沈阳铸造厂车间,现在是有名的国家工业文化遗址,是人气颇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的组成部分,有很多“老迷妹”在此拍照留念。

“我姥爷姥姥腿脚还行的时候,常常来这里转悠,这是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小丛一路指点着,走到一处操作台说,“这就是他们一起吃自带盒饭的地方。”老两口每每在此触景生情。

退休老工人张素芳介绍,从1950年到六七十年代支援“三线”,铁西以“好人、好马、好设备”向全国各地援建了众多企业,遍布29个省区市。先后有2.3万多名铁西区工人奔向祖国西部,有48家企业支援了国内526家企业建设,其中3家企业进行了全厂搬迁,23家企业包建新厂,29家企业车间整体划拨。他们以“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情怀,与所有“三线人”共同铸就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线精神”。

鞍钢集团博物馆外景一角。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孙潜彤摄

楼的故事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这是上世纪50年代工人梦里的“小康生活”,这个梦想最先照入现实的,就在沈阳铁西区。

生产为了什么?造福工人群众。1952年9月,毛泽东主席作出指示:“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生活。”党和政府投资1200万元开始在铁西建设工人村。这是新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工人住宅楼群。占地上百公顷,首批79栋(后来发展到1500多栋)苏式建筑连片围合的铁西工人村,是工人眼中首屈一指的“全国第一村”,煤水电暖一应俱全,最初只有高工、专家和劳模才能光荣入住。作为中国工人生活的样板,工人村曾接待过60多个国家的外宾参观访问,其中不乏外国首脑。

工人子弟许斌从小就住在这里,他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工人村里啥都有,邮局、合作社、卫生所、幼儿园、学校……你能想到的这里都有。那时我们经常挨家串门,一家烧菜满楼飘香。”

领导也住工人村。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曾任沈阳第一机床厂副厂长,当时就住在工人村61栋2-2-9号。时任厂专家办主任的陆德仁和叶选平是老同事、老邻居。“我住一楼,他(叶选平)住二楼,经常看见他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陆德仁回忆,叶选平为人热情、朴素,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前苏联学习时带回来的一辆小轿车也交给厂里集中使用。陆德仁很怀念那段热诚向上、简单美好的日子,他说不管什么时代,党的好作风都不能丢。

半个世纪过去,工人村和铁西的工厂一样不可避免地老去。楼体破旧,管网老化,暖气不能加压,电表时常跳闸。物是人非,住在工人村也已不再是“骄傲”的代名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企业破产倒闭,铁西工人几乎成建制地下岗失业,工人村里满是闲人,被居民自嘲为第一“度假村”。许斌一家老少三辈6口人住在工人村筒子楼13平方米的小房内,只能床上叠床,拉帘就算隔断。

“也是在铁西区,党中央、国务院最早擂响了东北振兴的战鼓。”铁西区委书记刘克武说,2002年,铁西老工业区调整改造总体方案出台;2007年,国家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2015年以来,位于铁西的中德园成为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一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合作为主题的战略性平台,铁西迈入全国城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

振兴不忘回报工人阶级,有钱就向民生投。铁西在辽宁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完成了150万平方米的老工业棚户区改造。老工人村迎来了大规模动迁改造,总投资9亿元的工人新村,安置居民7000余户。退休职工尹中福没额外掏钱就住上了南北通透的三室一厅大房子。他感慨地说,新小区景观绿化带比周边的商品房小区还大还漂亮,日子真是越过越美。

( 记者 孙潜彤)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

栏目新闻
2021-02-23 11:26:09 13390亿斤!中央一号文件:保障粮食安
13390亿斤!中央一号文件:保障粮食安全 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保障粮食安全,重点要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详细]
2021-02-23 11:24:44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中央一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亮点
试点的核心是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详细]
2021-02-23 10:15:11 山河为舟民为桨 百万雄师过大江
山河为舟民为桨 百万雄师过大江
据《经济日报》2月22日整版报道 在安徽省合肥市,有一座以水与舰队为主题的特殊纪念馆。馆内巨大的雕塑作品再现了百...[详细]
2021-02-23 10:11:50 我省四个县区 入选全国村庄清洁先进县
我省四个县区 入选全国村庄清洁先进县
日前,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通报表扬2020年度的全国106个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我省有四个县区入选,它们分...[详细]
2021-02-22 21:47:51 安徽天长:凝聚社会力量 托起残疾人小
截至2020年12月底,安徽省天长市困难残疾人脱困率达100%,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100%;近几年,全市残疾人家庭...[详细]
2021-02-22 17:49:13 合肥临湖社区会谈拜亚 共谋牛年安全
春节假期结束,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为做好牛年的安全生产工作,履行好属地责任,为辖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2021...[详细]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