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黄丽,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科研处副主任,中共党员,教育部重点课题教研成果一等奖,省微课大赛一等奖,区骨干教师,区优秀教师。
坚定的理想者与笃实的行动者
——读《史怀哲传》有感
看到史怀哲这三个字,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位姓史的中国同胞。其实不然。这是一位纯正的德国人,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神学家、音乐学家、医学家、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他曾在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华姿的《史怀哲传》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伟大的灵魂,通过本书的阅读也给了我灵魂的一次洗涤。史怀哲不仅是伟大的医生、哲学家和音乐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行动家。他的一生是对"敬畏生命"理念的完美诠释,也是教育与管理艺术的生动教材。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史怀哲的精神遗产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敬畏生命,尊重个体
史怀哲童年时期开始就非常具有共情能力。他小的时候体弱多病,像柔弱的蔷薇花一样渐渐长大,但是后来慢慢变得壮实。一次,在和同学比力气时轻松将另一位看起来强壮的同学摔倒在地,那个同学说“我要是像你一样,每星期喝两次肉汤,我也会和你一样强壮”,这句话打败了他。自那以后,他不再喝肉汤,并且在穿着上也和其他男孩子一样;他看到马尔斯公园的黑人雕像,他说雕像健壮而又忧伤,沉静而又悲痛,这座雕像使他心痛,他说“我的心被不断地抽打着”,这为他后来排除万难坚定去非洲行医,去服务人本身埋下伏笔。
一匹瘸腿的马、鲜活虫子的鱼饵、钓鱼中撕裂的鱼嘴、弹弓下美丽的小鸟都让他不仅对人,对自然的生命也会有怜爱之心,这种博爱的思想是史怀哲敬畏生命哲学思想的根源。
但是,史怀哲并不是一个无视现实的纯理想主义者。“质疑和批判都是容易的,而难的、难上加难的,却是建设。”“坚持你的理想,生活不能够夺走你们的理想。”史怀哲也是一个充分认识现实的人,他知道人类是活在一个“不得不依赖牺牲别的生命,一再杀害生命而借以生存的残酷而矛盾”的世界里。因此,看到一只蚂蚁在路上爬行,他会把它捡起来放进草丛,但是,看到成群的老鼠在存放药品的盒子里做窝,他就会消灭他们。看到一只蜜蜂在屋里乱飞,他会小心地把它带到屋外,但是看到疟蚊和采采蝇在积水的瓶瓶罐罐里产卵,他就会消灭他们。在他看来,一个农民虽然割了一千棵青草,但他的行为仍然是合乎伦理的;你虽然只是踢倒了路边的一株野花,你的行为却不合乎伦理。因为农夫割草是为了喂养他的小羊,而你踢倒那株野花却什么也不为。他曾说:“我是想活的生命,我周遭也都是想活的生命。”因此,他并不无视生物与生物之间互不相容的争斗,他也不无视现实的矛盾与残酷——事实上,终其一生,他都在与他所遭逢的现实搏斗。他提醒人们,在面对生命时要格外谨慎,除非万不得已,不要割舍生命。“不仅敬畏自然的生命,也敬畏精神的生命和灵魂的生命。”
在史怀哲看来,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视。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么教育行为也必须要以尊重人的生命为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更应当关爱人的身心健康 。作为教师应当把师爱放在第一位,然后是积极行动,践行敬业精神。书中提到影响少年史怀特的老师维曼博士,他对工作十分负责任,他精心安排每节课的内容,到下课时不多不少都讲完,不拖堂,对每个学生的作业精心批改,按时返还从不拖延。学生是有思维有感情的个体,当少年史怀特看到老师的敬业,他的愧疚感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从此学业突飞猛进。
书中还提到他曾经到巴黎大学听哲学课,但是事实是他很少去听课,因为他不喜欢这所学校,原因是开学典礼的随意性让他反感,陈腐的组织和教学方式让他无法接受。他后来也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他说少年的心思与成人不同,在一个少年的心中,总会隐藏着许多不愿让人知道的事,若要窥探那个隐秘的思想世界,就应该先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他自己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总会留出两节课出来,什么也不讲,专门用来供学生提问。对经过认真思考提出的问题,他非常欢迎,与学生诚恳交流,耐心解答问题。
二、行动胜于空谈
史怀哲的故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30岁时决定放弃在欧洲的学术和音乐事业,转而学习医学,目的是前往非洲提供医疗服务。彼时,他已经是一名大学教授了,但是他还是和年轻人一起,以一名大一新生的身份开始学习,坚持7年。1913年,他带着妻子前往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医院,救治了无数病人。这一决定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更需要坚定的行动力。史怀哲没有停留在对非洲人民的同情或对医疗问题的理论探讨上,而是选择亲自前往,直面问题,用实际行动改变现实。当原来的医院因为场地狭小而无法满足需要时,他想要新建一所医院并立即行动,否则三个月后物价上涨成本就会增加很多,他想重建医院势在必得,要么立即动工,要么永远断绝这个念头。在我们的管理中,也要有思考的前瞻性并立即行动,不要犹豫和动摇,不然一件事情可能就因为拖延而贻误了最佳时机。
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史怀哲的这种精神可以体现在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例如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已经形成特色的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我们部门的如读书活动、先听后教、读书节、科技节、校课嘉年华等,这些活动要提前谋划,办出水平和质量。“行动胜于空谈”提醒我们,教育不仅是理念的传递,更是行动的实践。学校管理者应以身作则,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关注实际问题,注重实效,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史怀哲传——唯独这样的人》简介:
作为20世纪“伟人中的伟人”,阿尔伯特·史怀哲既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也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和伟大的行动家。他在青年时代就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同时又是一个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史怀哲这个名字几乎已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在年少的时候,他便被非洲人民的苦难所震撼,因此,21岁时他立下志向:30岁之前为学术和艺术而活,30岁之后为直接服务于人而活。1953年10月,因为对人类自由与和平的热爱,以及在为非洲人民服务上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史怀哲获得了195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史怀哲传》以丰富细腻的文笔,真诚地讲述了史怀哲伟大而传奇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引导作用。
新闻链接: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秉承“书香育人、以文化人”的书香校园理念,营造“领导带头学,老师主动学,学生喜欢学,家长参与学”的学习氛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泓清泉不断拓宽校园的阅读之路、师生的成长之路和学校的发展之路,打造行知实验清新、愉悦、典雅的育人生态。
春风拂卷,墨韵流芳。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以书香为纽带,开展了教师读书心得分享活动。书籍,是文明的火种,亦是心灵的舟楫。从经典著作的智慧启迪,到教育实践的躬身反哺,一字一句皆是师者深耕的注脚。愿这场分享成为思想的涟漪,让阅读的力量在校园蔓延,让教育的温度随文字抵达更远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聆听师者之声,赴一场关于成长、热爱与传承的对话。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