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星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岁月长河中的坚韧与希望——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行政读书心得分享

2025-05-14 19:05:20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潘妥   

读书人:陆汝江,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副校长,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合肥市体育骨干教师,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曾获得合肥市第二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合肥市初中体育录像课暨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合肥市中小学微课评比一等奖。

岁月长河中的坚韧与希望

——读《巨流河》有感

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是一部自传体作品,它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引领着读者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热血与希望的时代。

齐邦媛先生以细腻温婉的笔触,讲述了自己从东北故乡到西南大后方,再到台湾的曲折人生经历。这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回忆录,以个人生命史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变迁。巨流河与哑口海,两条河流,两个世界,见证了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也映照出整个国家在战火硝烟中的艰难前行。那一段段关于流离失所、关于求学求知、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回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深情与坚韧。

读完一遍感触不深,再读此书,我的心被齐邦媛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从中我读到了三个关键词:信念、理想与担当。

关键词一:信念

齐邦媛先生在她八十多岁高龄时还要写下《巨流河》这本记忆文学,实属令人震撼。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她要写此书?她在序言中说:“六十年在台湾,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为他人作品喝彩鼓掌,却无一字一句写自己心中念念不忘的当年往事。六十年来,我又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奋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也如王德威教授在后记中所说:“透过个人遭遇,她更触及了现代中国种种不得已的转折。渡不过的巨流河成为《巨流河》回顾忧患重重的东北和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意象。《巨流河》是一场女儿与父亲跨越生命巨流的对话,也是邦媛先生为不能回归的东北、不再离开的台湾所作的告白。”

这样的信念来源于她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与思念,表达出一股浓烈的乡愁味;这样的信念来源于向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先烈致敬,如张大飞等,让他们的故事得以流传;这样的信念来源于对父亲齐世英深深地敬仰与怀念,她希望让父亲这一代人的经历不被遗忘;这样的信念来源于回顾自己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人生经历,记录家族和个人的历史,展现战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以个人视角见证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时代变迁,为历史留下生动的注脚。

回顾一生,面对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在《巨流河》中得以释怀,获得心灵慰藉,或将人生不留遗憾!

关键词二:理想

《巨流河》中有令人感动的人物,一是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他十五岁私自到天津考上英国教会办的新学书院,受英国式教育;十八岁考取官费到日本读书;二十二岁到德国柏林留学,就读哲学经济系,在德国读书期间受到历史哲学派的影响,使他认识到:只有真正的知识和合理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拯救积弱的中国。这促使他坚定了回国办教育的信念。第一章第五节《渡不过的巨流河》中,齐邦媛回忆说:“那实在是他理想的开始,做人要有个人的样子。”这也回应了齐父回国后理想的开始是什么。而后,担任“同泽中学”校长,全力做好招生、师资、课程和学生的教导工作;创办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东北中山中学,招收约两千名初一到高三的流亡学生;创办《时与潮》杂志。

二是南开中学的张伯苓校长,1894年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面对国家的积贫积弱、民众怠惰无知,悲愤填胸、深受刺激,毅然决定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他认为:自强之道在教育。以此来振奋民心。1908年,创建南开中学。四十一岁时,下决心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论。回国后,创设南开大学。1948年胡适与十一位美国学者合撰《另有表现的中国》,指出从南开精神中看到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充满了高瞻远瞩的理想。

像齐世英、张伯苓这样的爱国者,他们都有一颗教育强国之心,促使他们为强国而办教育。

关键词三:责任担当

书中断断续续地描写到邦媛先生的母亲裴毓贞,一位善良、大度、纯朴的中国乡村女性形象。从铁岭到南京,九一八事变后,从南京到北平后搬到天津,再回到南京;七七事变后,从南京逃到汉口,从汉口逃到湘乡,从湘乡逃到桂林,从桂林到贵州怀远,再由九弯十八拐的欧姆坪到四川重庆沙坪坝镇,那是一段颠沛流离的有说不尽困苦的艰难岁月。齐母担负着几乎所有的家庭重担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同时,还配合着丈夫的工作,照顾来自家乡的革命志士、亲友和学生。她平生最受不了别的孩子没有家、吃不饱饭。一九四七年,东北剿共战争打得激烈时,齐家在北平大羊宜宾胡同的家成为亲友投奔目标,所有的房间都住满了人,两位姑姑家十口人、自家四口人、三位堂兄弟、两位表兄及家乡新来的乡亲,每顿开两桌,有时还开第二轮,深刻体现了齐母骨子里的那种中国人的善良,更体现了在战争岁月中齐家的责任与担当。

齐家父母的胸怀和责任担当奠定了齐家的家风,齐邦媛先生自小耳濡目染,这样的家风传承已渗透到她的血液里。书中第七章《心灵的后裔》第223页写到:“对我而言,教书从来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传递,我将所读、所思、所想与听我说话的人分享,教室聚散之外,另有深意。他们,都是我的心灵后裔。”在台州一中任教期间,每到高三下学期最后一个月,所有课程结束后,开始升学辅导,她还清晰记得,竭尽所知的搜集资料,晚上等孩子睡了,她与终生好友徐惠芳用钢板刻蜡纸的情景,第二天到教务处印成全班讲义或测试题。她认为:自台中一中教书,一生在台湾为人处世,处处都有俯首在那小书桌上刻钢板的精神。

受邀到静宜女子文理学院教大三“美国文学”课时,自觉经验不足,只有拼命下苦功读书,把静宜图书馆里所有关于美国文学的书都读遍了,笔记本、教科书上面写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到东海大学外文系教翻译,自己编教材,每个礼拜把学生作业带回家批改,改完后下次课及时发还作业并且讨论,每个段落都摘出重点和学生谈翻译的各种可能性。一九七七年,她从编译馆全身而退回到台大文学院老楼,主讲英国文学史、为中文系和历史系研究所共同开设“高级英文课程”;四十多岁仍到美国读书,不选容易得学位的科系,而直攻文学,尽量修断代史及重要核心课程,关切台湾当时所需——文学史及批评,从未放弃追求学问的梦想。

类似确实励志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何尝不是师德高尚、为人师表的典范。

从第八章《开拓与改革的一九七0年代》开始,更是让我们看到齐邦媛先生对台湾文学和教育的文化使命感与责任担当:英译《中国现代文学选集》在世界上发出台湾的文学之声,编纂西方文学经典和“现代化丛书”,积极推动西方代表性作家作品能有完整的中译。尤其是在国文编译馆时从文学角度新编国中国文教科书,迎来排山倒海的攻击,坚持不以政治挂帅,克服重重难过的苦关头,勇敢地进行改革。齐邦媛先生是具有何等的智慧与魄力,在其身上可见高贵之品格。

我的感悟

在齐先生的故事中,我看到了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也看到了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勤于备课如备战,从不用发黄的讲义”,真正把课堂做到高质量,真心关切人的培养。《巨流河》这本书,引发了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两点思考:

1.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我深知教育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学生的重要性,而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塑造学生的心性和品格。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姑且不说那些品行良好、行为端正、学业良好的学生我们会把他们教育得如何好;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对待、公正对待那些行为有偏差、习惯不良的孩子。既要严格要求他们加以引导、纠偏,也要允许他们犯错并且给他们一些包容度。每个学生在这个集体里都需要存在感,只是他们展现自己的方式不同,因此,要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要求我们把各式各样的舞台搭建好并且把情绪价值给到位。例如,此次校政教处举办的戏剧节目评选,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自己改编剧本、自备道具、自导自演,在这样一个课程里,一部分学生就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这也成为他们在初中生活成长中的一个美好回忆。在《教育的转型》第20页中写到李希贵校长的一段话:“……初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有好心态、有好习惯、有好方法。教育要做的是发现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书中也说到:“当一所学校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时候,才是真正地做教育。”我想这也是给我们学校做好学校教育的一个很好的GPS定位,这个过程中,不断去实现教育理想,或许才是我们的教育使命与责任。

2.作为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我们更要以身作则,坚持备好课、上好课,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和学习,例如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增进对每一位学生的了解,努力把自己所带的班级带好;我们在鼓励学生不放弃学习知识,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目标的时候,也要像齐先生一样具有责任和担当,老师自身也不能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对学生的培养、对生活的热爱,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用自己的热情和坚持,点燃学生对求知、求学的渴望,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身正为范”,用自己的品德、言行、学识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就如同齐邦媛先生所言:教书从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传递。

《巨流河》简介:

巨流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被称为辽宁百姓的“母亲河”。这条河古代称句骊河,现在称辽河,清代称巨流河。当地淳朴百姓仍沿用着清代巨流河之名。《巨流河》的记述,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

这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新闻链接: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秉承“书香育人、以文化人”的书香校园理念,营造“领导带头学,老师主动学,学生喜欢学,家长参与学”的学习氛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泓清泉不断拓宽校园的阅读之路、师生的成长之路和学校的发展之路,打造行知实验清新、愉悦、典雅的育人生态。

春风拂卷,墨韵流芳。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合肥市行知实验中学以书香为纽带,开展了教师读书心得分享活动。书籍,是文明的火种,亦是心灵的舟楫。从经典著作的智慧启迪,到教育实践的躬身反哺,一字一句皆是师者深耕的注脚。愿这场分享成为思想的涟漪,让阅读的力量在校园蔓延,让教育的温度随文字抵达更远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聆听师者之声,赴一场关于成长、热爱与传承的对话。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