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至16日,2024年安徽省李鸿章研究年会在合肥成功召开。本届年会由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主办。来自安徽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巢湖学院、宿州学院、合肥市文旅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安徽文史馆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40多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加会议研讨。
本届年会以“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为研讨主题。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天根教授主持开幕式致辞,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校长张穗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所原副所长虞和平、安徽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郭兴举、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鲁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这一主题,从李鸿章的中国近代化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早期传播、清末民初报刊的历史呈现多个方面进行了学术研讨。
围绕李鸿章的中国现代化实践这一议题,苏州大学朱从兵教授在《中法战后李鸿章促进铁路建设起步的关键谋划述论》一文中指出,李鸿章在中法战后调整了铁路事务的管理机构,使铁路事务不再被看作是纯然的外交事务,而是作为海防建设一部分的国内事务来看待,从而有了新的中央管理机构;铁路建设也有了充足的理由,海防建设成为不断探索后新的动力选择,将铁路建设纳入国家大政的轨道。上海大学郝雨教授在《李鸿章与中国现代化意识初萌——基于江南造船厂空间传播的历史考察》以江南造船厂的空间传播为考察中心,探讨李鸿章与中国现代化意识萌芽的关系。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在《军政与外交:不列颠图书馆藏李鸿章珍稀文献考析》一文从军政与外交两方面探讨李鸿章与淮军和朝鲜甲申事件的关系,并在其中挖掘李鸿章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相较于前三位专家以李鸿章为研究中心论述中国近代化进程,合肥市文旅局夏冬波处长在《近现代中国书法的海外影响——以晚清朝鲜“吴武壮公祠” 碑刻匾联为中心》以晚清时期朝鲜国王李熙在朝鲜汉城(今韩国首尔市)所建“吴武壮公祠”内大量近现代名人、朝鲜官吏和庆军幕宾将官的汉字碑刻、匾额和楹联为中心,阐述近现代中国书法的海外传播及影响。巢湖学院林娜讲师在《抗战语境下<大公报>》中将有关教育救国论的媒介讨论则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救国议题放置前位,认为抗战时期的教育救国论既具有“离开革命去‘空唤’‘普及教育’,唤来唤去还是一句废话”的历史局限性,又从思想教育层面对近代中国抗战救国使命的达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宜民教授在《清末民初时期严复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变化》一文中提到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但存在许多弊端。基于以上背景,在经济自由思潮的影响下,维新派理论鼓手严复以经济自由主义为理论武器,批驳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教条的缺陷,反思洋务派经济政策及措施的得失,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思想。
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早期传播这一议题, 安徽大学胡凤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话语形成的媒介:从理论译著到大众化传播》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经历了由片段化的翻译理论译著到大众化传播的过程。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理论传播的拣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所使用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的调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话语的有机构成和外在表现。安徽大学谭小伟博士在《<时事新报>通讯栏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读者反应》一文以《时事新报》通讯栏作为考察马克思主义读者研究的考察中心,提出从通讯栏刊发的大量来信来看,青年学子囿于知识程度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颇为有限。最终得出马克思主义已初步深入到国内各色人群,尽管青年学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尚较粗浅,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浓厚兴趣,则表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取得了积极成效的结论。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江陈安在《<加拉罕第一次对华宣言>发表后马克思主义在华宣传的转变》一文就《加拉罕第一次对华宣言》前的中国舆论环境、《宣言》的发表与国内马克思主义宣传方式的变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转变三个部分进行论述,提出受到“威尔逊主义”的影响,自由主义成了国内知识分子的主流呼声。但伴随《加拉罕第一次对华宣言》的发布,普通民众开始接触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国内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对理论宣传与自身实践进行改进,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围绕清末民初报刊的历史呈现这一议题,安徽大学张朋教授在《清末新政与官报的近代化改革》一文中以清末新政时期官报的改革为考察中心,就清末新政中《北洋官报》创办及行省官报体系构建、《商务官报》等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性官报、预备立宪与中央政府官报《政治官报》创设为文章论证依据,最终得出这三个官报改革过程反映了清政府官报近代化改革过程中形式与实质、目的与现实的脱节。合肥大学郭静教授在《以史为镜:1931年江淮水灾语境下美麦借款舆论话语呈现》一文中以“1931年江淮水灾之际,美麦借款舆论话语的多元展现及其与社会政治的互动关系备受关注。水灾引发的粮食短缺、灾民流亡、匪患疠疫等问题凸显”为研究背景,提出以《中央日报》为代表的官方舆论与以《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在美麦借款议题上呈现出多元声音,涉及政府利益、百姓负担、救灾成效及国际关系走向等核心议题。并认为这些舆论话语与社会政治紧密互动,影响政策制定、民众认知,并展现不同政治力量在舆论场中的博弈与较量。宿州学院李雅琪讲师在《北大校园文化改革的媒介实践——基于<北京大学日刊>的办刊实践考察》一文中以《北京大学日刊》的办刊实践为考察中心,讲述北京大学是如何从“官僚养成所”发展为引领全国学术思想潮流中心的。并提出《北京大学日刊》便是这校园文化改革的有力武器,《北京大学日刊》始终扮演“关系居间者”的角色,连接多重改革执行力量,生成一张行动之网,推动北大校园文化持续而稳定地向前发展。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彭书琳在《清末启蒙下层运动背景下报人林白水的社会启蒙思想研究——以<杭州白话报>与<中国白话报>为考察中心》一文中以林白水在《杭州白话报》与《中国白话报》中所发表文章为考察中心,并提出这些文章主要要从开民智、普新知、树新风、破旧俗、办教育等方面呈现出其鲜明的社会启蒙思想,并折射出林白水所处的启蒙运动背景。通过对报刊呈现内容的分析,得出林白水的社会启蒙思想在报刊中的呈现特征主要为以儿童、妇女和下层百姓为启蒙对象,以唤醒国民意识为启蒙主线,以社会改良与激进主义为启蒙核心。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寸长在《内求统一:局部抗战时期<国闻周报>的政治动员(1934—1937)》一文以“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时期为研究背景,探讨当时自由知识分子办报代表之一的报刊《国文周报》中的政治动员策略。合肥大学硕士研究生杜健俊在《报中寻迹:1932年<大公报>霍乱报道媒介呈现与实践》中以1931年江淮水灾爆发引发次年大霍乱爆发为研究背景,对《大公报》与霍乱疫病相关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提出《大公报》对霍乱疫病进行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以“防疫救灾”为切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卫生知识传播,为社会各界响应政府主导的防疫政策打下思想基础。
三场研讨结束后,与会专家以“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为主题进行了学术圆桌研讨。圆桌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李红岩教授主持及评议,虞和平研究员、朱从兵教授、郝雨教授等分别就本次会议主题进行发言。会议最后,由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天根教授对本次年会进行总结。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彭书琳)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