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正文

安徽:做到三个“持续发力” 实现三个“新提升”

2024-12-05 15:45:36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江亚萍   

安徽财经网讯:12月4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最新情况。其中,作为长三角“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安徽展现了诸多亮点。

从总量看,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从2018年占全国比重23.9%提升到了2023年的24.4%,今年前三季度增速5.4%,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长三角“万亿城市”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1/3,安徽省会合肥跻身其中。从质量看,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8年的2.81%上升到2023年的3.34%。

具体来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加强,深化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第三批41项需求任务清单已对外发布,组建了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联合促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在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4辆来自长三角地区。

公共服务方面,长三角率先在全国试点的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至今年10月底已累计超4600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超70亿元。长三角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跨省就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免申即享”等政策的推出,也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方面,今年1-10月,长三角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3%,较2018年同期提升8.2个百分点。着力增强绿色低碳发展动能,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安徽广德四地开展跨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

此外,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加快。一体推进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五市科创金融改革试点。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两期累计投资了47只子基金、52个直投项目,覆盖底层项目近1000个,为长三角地区培育了3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答记者问摘录

记者:安徽如何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带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今年10月17日—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具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赋能下,安徽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全面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做到三个“持续发力”。

一是在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上持续发力。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树牢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不断提升长三角高端要素聚合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深化“两心同创”,建强G60科创走廊,支持重点领域“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联盟,协力打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支持更多企业在上交所挂牌上市。高水平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深化与上海临港新片区合作,推进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聚力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一体推进长三角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联合苏浙建设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带,共同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等一批重大合作平台。

二是在带动省域内区域协调发展上持续发力。以“融圈进群”为主攻方向,加强与沪苏浙战略协同,推动全省域协调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互促共进。做大做强合肥都市圈,与阜阳城市圈联动发展。加快芜湖省域副中心建设,推动沿江城市组群发展。深化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加快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深做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加快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和重点产业集群,推动皖北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

三是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上持续发力。充分发挥安徽沿江通海、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持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沿江产业载体,加强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在战略规划、产业协同、要素配置、生态环境等领域全面合作,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记者:安徽在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跨区域协同方面有哪些亮点和做法?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去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一年来,安徽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围绕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壮大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努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新提升”。

一是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实现新提升。我们高水平建设合肥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运行、在建、拟建、谋划”13个大科学装置的梯次发展格局。聚力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创建全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试验星首次实现月球轨道双星编队飞行,稳态强磁场刷新冷磁体世界记录,22项“三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合肥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加快建设,中国科大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携手构建“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

二是在营造卓越创新生态上实现新提升。我们着力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需求全面精准衔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4年科技攻坚计划项目中由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数和支持资金分别占总数的80.4%、87.5%。大力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形成总规模2000亿元、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建立学科专业超前适配产业发展机制,省部创新共建安徽高等研究院。积极打造科技与产业对接服务“大枢纽”,今年以来安徽科技大市场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162次,涵盖三省一市近2000个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走向市场。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发布合肥骆岗中央公园等4个超级场景。

三是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实现新提升。我们大力实施战新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携手沪苏浙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突破40家,新型显示面板产能全国第2,人工智能产业链综合评价全国第5。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今年前10个月,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84.1%,汽车出口量居全国第1。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制定全国首个省级层面专项法规,启动建设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芜湖与虹桥、苏州、嘉兴等地协同打造世界级低空经济示范区和先行区,全省低空经济规模居全国第4位。

(记者 徐越蔷 /整理)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