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央巡回指导组座谈会召开,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督促联系指导单位推动破解发展卡点瓶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本次主题教育不划阶段、不分环节,虽然当前在时间上已经过半,但是破解民生难题、推动社会发展这道“杠杠”硬不硬,始终是贯穿全程的重点。
想拿出解决民生问题的破题良方,仅在办公室靠着文件“纸上谈兵”,用“拍脑袋决策”代替群众呼声搞出来的举措是脱离实际的,就像赫鲁晓夫的“种玉米”、几年前河南的“禁放令”等,最终却是把政策变成了群众新的“急难愁盼”。要紧扣民生难题、行之有效解题、科学建章立制,才能写好主题教育的“后半篇文章”。
紧扣“问题导向”,从聚焦“急难愁盼”中落笔“入题”。“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推动发展关键在于紧扣群众需求、破解民生难题。民生难题源自群众生活实际,“站在高处看问题”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看月,深入实际“寻症结”,深入群众“访民情”,才能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难题吃透。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上,党员干部要燃犀温峤、目开眼明,坚持“什么问题最突出,就全力解决什么问题”,既要从大数据上总结普遍性问题,也要走进基层一线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倾听民声,从群众的真情流露中更好地收集总结特殊性、顽固性问题。坚持站在群众立场看问题,认真梳理群众需求,将其纳入民生清单之中,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提上日程、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看见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
紧盯“目标导向”,从运用“浦江经验”中靶向“破题”。“条条大路通罗马”,民生问题的破题之法很多,想找到立竿见影、长期有效、人民认可的“最优解”,就离不开群众“参谋”。“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要充分运用好“浦江经验”,从案前灯下转到“田间地头”,从高楼大厦看到“背阴胡同”,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重点,下访寻“病”、带件下访、一事多访,把破题解题过程中的难点瘀点堵点问计于民。在人民群众反复实践的社会经验上集思广益,在人民群众参考建议中确保对症下药、提实对策、靶向破题,制定出一套经得住实际检验、能适应情况变化的破题良策,把群众期盼的事做成,把群众期待的事做好。
紧盯“结果导向”,从动态“总结调整”中科学“立题”。“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将群众生活中长期存在的顽固问题、共性问题利用制度手段“源头治理”。把主题教育中做得好的、取得实效的、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的“妙法良方”及时记录总结,经过深入调研摸排,结合地方实际构建有效的制度政策。同时注重动态调整。群众的“表情包”就是检验工作的“晴雨表”,要用心练就“察言观色”的“绣花”功夫,及时掌握群众可看可感的情感变化,就能直观了解基层服务有没有做到位、有没有新的问题产生,从而动态调整、精准施策,以“废寝忘食游四库”的担当确保制度政策行之有效,让笑容在群众脸上不断绽放。(姚国宇)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