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芜湖 > 正文

芜湖:响水涧乡村振兴与网络文化发展的作用

2023-10-26 15:38:16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yuanxin   

响水涧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峨桥镇浮山脚下。在浮山的东麓有一条山涧,下雨天水声与众不同,发出“咚咚锵锵”的声音,像金锣金鼓在一齐敲打,响声清亮,山鸣谷应;在近处听到的锣鼓声不大,但远在南陵的黄墓、奎湖等地,都能听到非常清脆的声音,故名响水涧。

响水涧是一处金灿灿的梦境水乡,有“安徽的婺源”之赞誉。每当寒冬结束,山涧内数万亩的油菜花海铺天盖地,无论是登到山顶俯瞰,还是身处纵横的沟渠、密布的河网之内,到处都是一派黄金水乡田园风光,是赏花、摄影、采风、踏青的最佳之选。

每年油菜花开时节,本地、外地,甚至外省的不少摄友来此拍油菜花,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央广网以及新浪、搜狐等网站响水涧话题数不胜数。这里上山路途中有处处是拍照的理想景点,居高临下,响水涧区域数万亩油菜花,菜花、小麦黄绿相间,美不胜收,移步换景,真是拍油菜花的圣地。响水涧近年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2006年开工建设的响水涧抽水储能电站,使得响水涧再次走向大众的视野。借助电站的盘山施工路,响水涧油菜花迅疾享誉全国,被摄友们叹为拍摄油菜花的“圣地”。

位于此处的安徽响水涧抽水储能电站也声名鹊起。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是安徽省861重点项目、“十一五”重点工程。该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安装4台250兆瓦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发电电动机组,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已于2012年底全部建成投产,是我国第一座机电设备完全国产化的抽蓄电站。

近年来,随着响水涧知名度的日益提高,每年来响水涧观光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从“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转变,当地乡村旅游内容正在悄悄发生巨大变化。从自然观光转向生活体验,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在乡村住下来,体验农事劳作、体验乡野生活;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需求,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在乡村旅游中感受文化、愉悦身心、留住乡愁。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网络文化并非虚无缥缈、不可捕捉,它有其生存发展的地域根基。挖掘乡村网络文化需仔细探索,提炼乡村的原真性和独特性。关注乡村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以点扩面,通过原生态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体验等方式,将挖掘到的乡村网络文化融入到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景观中去全面体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油菜花风景多有共通之处,但响水涧文化应该独一无二,这是发展乡村旅游最能彰显自身特色的东西。乡村旅游中的文化,不是文人墨客在名山大川留下的诗词文赋,也不是单纯的旅游演艺,从根本上讲,应该是乡村生活的本真面貌,是原住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根本属性,乡村旅游地所蕴含的丰富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规划开发的基础和灵魂。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乡村的文化无处不在,除了老房子、老物件、乡土菜等承载的乡土记忆,散落于乡间的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如何用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让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使游客与旅游地产生共鸣,让游客感受到乡村旅游强烈的“文化磁场”效应,需要以乡村文化为切入点,构建由乡村旅游主题、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意象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加以引导,积极利用响水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网络文化的发展,大力助推乡村振兴,显得尤为必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的必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随着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互联网已经走进农村千家万户,发挥互联网通用基础设施的强大溢出效应,积极推动互联网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有助于更好、更快、更深地推动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网络文化不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见证者和助推者,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者和践行者。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各类网络新媒体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展示乡风文明新风尚、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旅融合等方面,为乡村文化宣传提供了新业态、新渠道、新平台,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要真正实现振兴,一是乡村的经济组织要有内涵式的成长,二是乡村的市场交易规模要不断增长。在当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背景、新经济新业态不断出现的“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互动的网络社交平台作用不断提升。

以互联网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全面促进响水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根本途径。鼓励农民积极利用互联网创新生产方式,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变革、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一是以“互联网+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变革,鼓励农民利用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或者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与大型超市、农贸市场、便利店、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加强合作,开展农超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服务,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二是鼓励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利用互联网推动交易模式变革,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市场资讯分析、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众包设计等服务,提升企业应对政策方针、市场需求、科技创新等变化的能力。三是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发展“互联网+民俗”“互联网+农家乐”“互联网+乡村游”以及农村特色手工艺品网上定制等服务,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以互联网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全面提高农民数字能力及职业素养。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适应数字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农民数字技能培养,提高农民信息素养,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才能让农民跟上数字社会发展步伐,共享信息红利。一是推动农村书屋数字化改造,利用农村书屋、农村信息服务站等站点设施,培育农民上网习惯和技能,激发农民上网兴趣和动能。二是加快推动农民移动智能终端普及,利用移动互联网培养农民移动阅读、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社交网络等使用习惯和基本技能,提升农民适应数字社会、驾驭数字经济的能力。三是利用电子商务进农村契机,联合大型电子商务企业,依托农村电子商务代理点和新生代农民群体,培育懂互联网、懂农业、懂商业的“三懂”职业农民,更好地支撑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以互联网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全面促进乡村社会文明提档和升级。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是让农村焕发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抓手。发挥好互联网文化传播效应,加快优质文化网络下乡,推动乡村特色文化网上走出去,才能让乡村文化驶入网络化发展的快轨。一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对农家书屋、农村图书馆的信息化改造升级,积极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让优质文化下乡,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满足新时代农民对高质量文化的新需求。二是通过互联网繁荣乡村传统文化,结合乡村旅游、乡村特色文化节、非物质文化保护等途径,加大对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乡村特色文化挖掘、保护和网络化宣传,让乡村特色文化走出去,做大做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让文化产业催生乡村经济发展动力。

以互联网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全面护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响水涧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高乡村环境治理广度和深度,才能更好地保障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快利用网络技术对乡村环境开展大规模在线监测,提升农村土壤、水源、畜牧等环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监测能力,实现乡村环境深度治理。二是利用互联网构建乡村废弃物回收体系,畅通废弃物回收信息服务渠道,打造乡村废弃物回收网络市场,提高乡村废弃物回收能力和效率。三是加大乡村环保网络宣传,充分利用新生代农民智能手机普及率高的基础,积极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新手段加快乡村环境保护知识和典型案例的推送宣传,畅通生态环境污染网络举报渠道,不断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意识。

以互联网促进乡村组织振兴,全面促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首要关键。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化组织模式,加强乡村组织的管理,密切组织成员联系,才能提高乡村组织活力。一是以互联网助推农村党建模式创新,通过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党员微信群等方式,构建现代化网络党建平台,提升农村党建教育、组织、宣传、动员和交流能力,实现“党员在哪里、组织就建到哪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目标,巩固党的基层组织能力。二是以互联网提升村务组织能力,推动村务服务模式创新,依托微博、微信、抖音、自助智能终端等渠道,实现种粮、良种、农机具购置、农资直补等补贴,以及村务收支和债务等在线实时查询,推动和谐农村建设。三是以互联网提升乡村社团组织能力,积极发挥好互联网的组织能力,加强农村共青团、妇联、民兵、关工委等组织以及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管理,构建组织有力、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农村社团发展新局面。

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积极拥抱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乡村振兴和互联网发展深度融合,让农村既充满网络时代发展活力,又富含信息时代发展文明,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程依宝)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