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毒物” 王恒/漫画
3月28日,河北保定的张先生在图书馆购买了一本叫《撞见怪老头》的儿童读物,结果发现书本内脏话连篇,充斥各种粗俗口癖。对此,出版社回应称,这是作者欲扬先抑的写法,这个故事主要就是教孩子不要说脏话,用身临其境的方法告诉他们一旦说了脏话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困扰。
一本号称专为低年级孩子打造的儿童读物却脏话连篇,这样的儿童读物显然是“少儿不宜”。家长担心孩子看了这样的儿童读物可能学会说脏话,也不无道理。
面对脏话连篇的质疑,出版社“先抑后扬”的说法显然无法赢得公众的认同。因为教育孩子不要说脏话,不必非得在儿童书籍里弄几句脏话出来展示一下。应该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闹不好真的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学会了说脏话。
儿童读物不同于一般的成人读物,其创作内容和尺度应受到必要的限制。暴力、色情、粗俗等不适宜儿童阅读的内容应成为出版的禁区。儿童读物可以说是出版市场的宠儿。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3.67亿,如此庞大的消费人群吸引了出版社纷纷投身儿童图书市场。但市场火热的同时,一些儿童读物的出版离公益出版的属性越来越远。不少出版社只是看重了儿童读物的巨大商机,而忽视了儿童读物出版以及审核的特殊性,结果造成了儿童读物鱼龙混杂,不少儿童读物因为出现暴力、色情等内容引发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批判。
如何让儿童读物适合儿童阅读,而不是“少儿不宜”?一方面需要儿童文学创作者的良心创作。儿童文学创作有其特殊性,成人在儿童文学创作时应该更多的是用儿童的视角,而不是成人的视角去进行儿童文学的创作。
另一方面童书出版应该专业化。目前不少出版社在儿童读物出版时缺少儿童教育专家、家长等相关人员的把关,结果造成了一些低劣的儿童读物流入市场。
同时,图书馆、出版社亦应对已经出版的儿童读物进行二次筛查,及时发现回收那些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儿童读物,不让其继续泛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