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与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国,事关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城乡义务教育失衡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深层矛盾,制约我国教育的长远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和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一、深刻认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意义
城乡教育均衡,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把科技创新摆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位置,将经济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面临新矛盾新挑战,要攻克新目标新任务,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解决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建设教育强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城乡教育均衡,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充分行使受教育权利,是人民群众的呼声与利益诉求,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城乡教育均衡,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人民幸福之基与社会和谐之本。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之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是打破贫穷代际传递以及突破社会阶层固化最有效的途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农村孩子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并通过教育创造人生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二、客观分析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症结
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拉大城乡发展差距。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也在加速,以及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是造成我国城乡教育失衡的根本原因。由于农村缺乏产业基础与就业机会,农民纷纷流向城市,进城务工或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民还会选择在城市购房定居。与此同时,农村学校生源纷纷流失,规模日渐萎缩,出现难以扭转的趋势。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客观要求,城乡社会结构变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给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加剧城乡学校结构性矛盾。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决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重点发展城市学校,教育资源主要向城市学校倾斜,用于城市学校建设的财政投入远远超过农村学校。城市学校在软硬件条件及办学环境方面全面领先农村学校,出现过度投入现象,而农村学校无法获得均等化的教育投入,农村学生也未能享受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这是不健康的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体制上的弊端是造成城乡教育失衡的主要原因,亟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打破利益壁垒,促进教育公平。
不合理的教育布局调整,引发城乡学校畸形发展。近些年来,不少地方为盘活教育资源,纷纷掀起教育布局调整的浪潮,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团化办学。表面来看,集团化办学有利于优化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但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城市学校借机开启扩招模式,不断吸纳农村生源以及农村优秀师资。由于虹吸效应,农村生源与优秀师资会源源不断流向城市,导致城市出现超大规模学校或“超级学校”,而农村学校则日渐萎缩,后继发展乏力。城市超级学校的无序扩张,背后不乏政策的纵容与怂恿。不少地方政府为拉动房地产经济,不是从产业振兴入手,而是打起义务教育的算盘,造成城乡学校两极分化与畸形发展。这与我国所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背道而驰,是影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短视表现。
存在弊端的中考自主招生政策,广受社会诟病。中考招生政策对高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学生获得高中教育机会产生直接影响,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从实际出发,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近年来,不少地方推出中考自主招生政策,试图在招生环节尝试创新。殊不知,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基础不同,存在先天差异,城市学校可以动用更多的资源和条件为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提供便利,而农村学生则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农村学校的生源吸引能力也因此遭到进一步削弱。因此,中考自主招生政策美其名曰是为了甄别与选拔人才,但其无视城乡教育先天差异的实际,既缺乏科学论证,又缺少广泛的民意基础,实质上是在人为制造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这与党的教育方针、理念和要求背道而驰。
不切实际的教育摊派,让农村学校举步维艰。在现行体制下,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经费是由学生规模决定的。学校规模越大,办学经费越充足,便有更多资源用来改善办学条件,开设特色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近年来,伴随农村学校生源锐减,教育经费也越来越少,经费不足成为困扰广大农村学校最主要的经济因素。与此同时,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摊派现象却并未停止。以报刊杂志征订为例,不少农村学校在办公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要完成上级下达的报刊征订硬性指标。且所要征订的报刊数量与种类过多,超出这些学校自身的阅读需求,费用上更是超出这些学校的承受能力。不少学校深感教育摊派之苦,却又无能为力,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却因此停滞不前、举步维艰。
三、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并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而先后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法等,共同构成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形成牢固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差距悬殊,形成天然鸿沟。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的城乡教育和学校发展同样存在天壤之别,城乡学校在教育环境、办学条件、学校面貌、学生升学率等方面差距很大。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教育失衡的状况,就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夯实农村产业基础,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吸引更多农民在本地工作,从而带动农村教育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治理与乡村环境改善,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良好局面。因此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本之策。
公平分配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学校协调发展。发展教育,经济是基础,没有足够的经济投入,教育发展就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受制于地方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与机制,在当前条件下,地方教育资源在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指导下进行分配时,理应优先考虑农村学校,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以弥补多年来财政投入不足的历史欠债。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学校,过多财政投入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发展滞后的农村学校,每一分财政投入都是雪中送炭。当前,不少农村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急需政府财政“输血”,来改善薄弱的办学条件和发展环境,增强学校发展后劲,缩小与城市学校发展的代差。
合理调整教育布局,严防城市学校无序扩张。教育布局调整旨在调节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教育的公平与良性发展。地方政府在进行教育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要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地方政府在做大做强城市学校的同时,要正确引导农村师资和生源有序迁移,谨防出现城市学校无序扩张和农村学校畸形发展,避免人为制造城乡教育的结构性矛盾。显然,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肩负起首要和主要职责。
整顿自主招生政策,保障农村学生公平受教育机会。教育是最重要最普惠的民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每一个农村孩子的合法权利,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发展与人生幸福,以及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民心稳定。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出台中考自主招生政策需要考虑政策的外溢效应,确保政策公平公正,以保障城乡学校与学生发展的起点公平。不合理的中考自主招生政策,不过是借人才选拔之名,人为地制造城乡学生升学机会的不公平,有损广大农村学生的发展利益,同时加剧义务教育内卷,不利于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地应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整顿不合理的中考自主招生政策,堵住招生政策漏洞,切实保障农村学生公平地享受教育的阳光与雨露。
实施差异化考核,保障农村学校和教师发展权益。教育考核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质量实行评价与管理的手段之一,考核结果作为对被考核学校一段时期内办学质量的终结性评价,与学校评优以及教师绩效等经济利益挂钩。在城乡学校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势必会造成教育不公平。相反,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考虑城乡学校发展实际,出台差异化考核与管理办法,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加公正地保护农村学校与教师的发展权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因地制宜办学,引导农村学校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农村生源流失是客观现实,农村学校面临的发展困境短期内也难以消除。作为农村学校,不应消极躺平,而要积极应对,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发展之路。例如,农村学校可以发挥小班化教学与管理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农村学校也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开设地方特色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培养学生的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能力,更好落实“双减”政策。
弘扬教育初心,提升农村教师精神境界。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农村学校要想突破发展瓶颈、扭转发展颓势,则留住优秀师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一方面,农村学校要鼓励教师坚守教育初心和使命,耐住教育清苦和寂寞,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当人梯的精神,提升教师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要关注教师的成长需求,为教师的学习进修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此外,农村学校还要注意发扬民主,鼓励教师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对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最大限度凝聚学校发展合力。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两个百年目标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高瞻远瞩,擘画蓝图,引领中国未来的发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党关于教育振兴的政治宣言和社会动员,也是新时代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遵循。全社会应积极关注义务教育发展,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共同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广大人民获得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加满意的教育。(安徽省桐城市嬉子湖初中教师 吴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