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都表明,茶是生活必需品。经济学研究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自然也少不了茶业。就茶叶生产、制作、和品饮而言,需要了解茶叶生产的要素投入、茶叶采摘的季节性等方面的知识。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启动后,合肥工业大学“旌彩故事·德以书之”团队选择了慢城旌德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参观路西村空中茶园,希望以茶兴农助乡村振兴。尽管春茶采摘季已经结束,但旌德县坐落于黄山余脉皖南腹地,山高云雾缭绕,是春茶重要产地,谚语“高山云雾出好茶”就是例证。
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出征季,已是夏至行将结束、入伏即将来临的时段,春茶采摘早已宣告结束。农谚“清明时节到,姑娘采茶忙”“谷雨前采不得,谷雨后采不彻”“立夏三天茶生骨”都表明,清明至谷雨节气,是春茶采摘的最佳时段。立夏以后,茶叶变得叶粗而味薄,成了老茶,只能作为“口粮茶”。农谚“茶叶本是神仙草,三天不摘看它老”“抢茶如抢宝,姑娘不嫁郎”“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则说明了采摘春茶的时令性。
茶叶生产,除了需要土地等自然资源(N),还需要投入劳动力(L)和粪肥(K)等生产要素。茶谚“一者山来二者土,山要云雾绕,土要泥夹沙”“荒山不种茶,枉抛一片荒”表明,高山云雾出好茶,泥沙土壤胜过肥;农谚“茶地不挖,茶芽不发;三年不挖,茶树摘花”“茶叶要挖,不挖不发”“茶山不要粪,一年三次锄”“一年挖三交(gao),胜过用粪浇”都表明,种茶贵在松土、培土。其中,“交”为安庆地区方言,意为“遍”。虽说“松土”胜过“粪肥”,并不代表“粪肥”不重要。农谚“栏肥壅(yōng)肥三年青”就是例证。当然,“肥”既包括农耕文明时代的粪肥,也包括工业文明时代的化肥。农谚“茶树不怕肥,无肥可加泥,熟泥加生泥,胜似吃高丽”表明,熟泥加生泥,是粪肥和化肥的替代品。
在返回宾馆的路上,学生看到山路两边的家具厂时,笔者就跟他们解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要素禀赋理论,同时还因势利导补充说:“高山产好茶,圩畈稻花香”印证的是要素禀赋理论,即山区适宜种茶,在圩区和丘陵地带则适合种稻。同样,农谚“向阳好种茶,背阳好插衫”“桑栽厚土扎根牢,茶种酸土呵呵笑”分别说明了光照和土壤等生产要素(微观经济学统一概括为“自然资源”)对于种茶的重要性,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另种诠释。
茶谚“春茶香,夏茶涩,秋茶好喝不能摘”则揭示了不同季节茶叶的品质,绿茶品质整体虽季节呈边际递减的规律。“插得秧来茶又老,采得茶来秧又草”难道不是农耕文明时代农民劳作的悖论吗?
春茶管理,需要做到“一种九管年年摘”。如果春茶不采,就会导致夏茶不发;如果今年不采茶,茶明年就会不发;茶树早采早发,越采越发,迟采迟发。茶树管理,难道蕴含的不是“凡事要趁早”“人有恒,事能成”的道理吗? 本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同学们虽然没有亲眼目睹春茶采摘与制作工艺,但在参观旌德县三溪镇路西茶园时,团队成员却提出了春季采茶制茶,暑季参观茶园了解茶业——把春茶采摘制作周期延展为春茶生长周期的学习和春茶营销的实战。
(文/ 孙超平)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