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一划,一针一线,花鸟鱼虫,跃然布上。蜡染以细腻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勾勒出梦幻般的图案,诉说着民族的历史和自然的故事。近年来,随着民族风、新中式风靡全网,扎染和蜡染这两种古法染色工艺又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传统印染服饰也成为深受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孩欢迎的时尚单品。对此,蜡染非遗传承人周林十分开心。此次,安徽师范大学赴休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齐云山镇非遗街进行调研,亲身体验蜡染非遗文化之美。
走出家乡,“布里生花”
周林出生于蜡染之乡贵州,从小在祖母的熏陶下,她从小就对染色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8年从学校毕业后,到当地县里文广局上班期间开始真正接触古法染色工艺,09年拜师,其间接触到许多蜡染画娘。她们善良淳朴,画功精湛,但是这么好的手艺却不能带来很好的收入,这促使周林萌生了一个想法:走出贵州,把贵州蜡染推广到更多更有前景的地方去。
蜡染花纹图腾 许盼盼摄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夹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蜡染这项工艺本身就符合现代大众审美。蓝白相间的配色符合时尚潮流,蜡染过程中因蜡龟裂脱落而形成的冰纹神奇而美丽,古法染缸纯天然无公害。周林抚摸着布料上的图腾介绍到:“蝴蝶妈妈代表着美丽自由,鱼寓意着多子多福、年年有余。”贵州少数民族祖先赋予不同的图案花纹种种寓意和传说,让蜡染充满奇幻与神秘色彩。洗涤、点蜡、染色、去蜡,蜡染独特的制作工艺让它至今无法被机械所代替。
线上线下,双维体验
周林在2021年从蜡染之乡贵州来到黄山黟县琢艺堂非遗传习基地,开了一家蜡染体验馆,她惊奇地发现这里有很多全国各地各院校的学生愿意来到这边体验学习,对贵州蜡染都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呈现的产品也得到很多游客的喜爱,这让她对家乡的蜡染文化以及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更加有信心。
黟县体验馆的经营逐步走上正轨。在2022年,休宁县齐云小镇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而周林做的蜡染也正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她又起了开分店的念头。她想在齐云小镇多开一个非遗窗口,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蜡染文化,她们的产品也多一个销售渠道,可以提高经济收入。今年6月份,蓝羽齐云小镇体验馆正式投入运营,进一步扩大了蜡染工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入蜡染和扎染元素的文创产品 许盼盼摄
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并喜爱,能让传统蜡染适应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周林近几年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比如基于现代审美在服饰、头饰、围巾、包包上加上蜡染元素。目前周林的网店也在筹备当中,打造线上线下同步使用体验,拉近大众与非遗文化的距离,让蜡染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让传统文化接地气,甚至将蜡染非遗产品做成品牌推广出去是周林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文旅结合,花团“景”簇
提及非遗传承人的问题,周林遗憾道:“传承是让人很担心的问题,因为纯手工的东西来得太慢,现在科技和工业如此发达,而且年轻人的耐心是有限的。”非遗传承关键在人,但古法染色工艺程序的复杂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只有让非遗传承有好的收益和前景,才能打破僵局,让非遗重获新生。而通过将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让非遗文化、古法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是提高非遗传承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周林作为蜡染非遗传承人也在积极地通过开设非遗培训班、参与小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蜡染这一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齐云小镇致力于将非遗街打造成齐云山风景区的旅游IP,通过不断地沟通协调,帮助非遗匠人与市场接轨;组织中小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非遗文化进校园;设置了扎染、宣纸、徽州剪纸、徽雕糕、芝麻丸等多家非遗体验工作室供游客体验,既提高了收益又能够让好的工艺被大家看到。
周林在向安师大暑实队介绍 徐盼盼摄
非遗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蜡染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崇敬。非遗文化传承的过程艰难却意义重大,保护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让蜡染那抹神秘的蓝色、巧妙的冰纹走进大众的生活、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 赵生雨 毛由双 )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