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程跃云 曹开发)“蓝天白云飘朵,青山峡谷溪河,绿林百鸟高歌,碧水彩鱼跃波,蓬莱仙境何乐?唯有中南山麓”。这是丁建国为胡家涝中南山编写的一首民谣。
丁建国,宣城市宣州区周王镇胡家涝中南山下一位古希老农民,多年来,他一直是老村民代表、老村民组长、老村务监督委员,所以村民有事就要找他,领导有事就指派他,带头吃苦受气也都是他!他几十年来一直痴迷那片曾经荒芜寂静,不为人知的古宣纸遗址,探寻、保护、求证,古宣纸遗址走出深山为更多人知晓的古宣纸遗址守护人。近日,记者驱车赴胡家涝就古宣纸遗址守护人丁建国进行了实地探访。


他是无私奉献者一贯热衷于公益事业
胡家涝的几座桥梁、几条道路乃至美好乡村建设都留着他的血水、汗水和泪水,他用艰苦和辛酸换来了大家的幸福和快乐,同时自然也就从中享受到无比的欣慰。
丁建国认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要靠激进人士和奉献者来推动的”。2003年他带头捐资,筹划、设计,并亲自坚持,监督、指导施工,建造了:中南山下石拱桥,为村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丁老小妹妹丁爱华2011年春节回来,为他做六十寿辰而独自捐款15万元建造了洋口桥,当时她还差好几千万元贷款,但看到洋口河上多年前用旧铁轨加小水泥板铺的人行桥已危在旦夕,她为了故乡父老乡亲们的安全和通车行人的方便,毅然康概奉献。记者到现场并没有看到建桥“功德碑”仅有一块铁皮牌子挂在电线杆子上,是用“丁爱华建”四个字为首、写了一首藏头打油诗:“丁女生于中南山,爱心永系故乡人。华资奉献周寒河,建桥洋口人车行。”天堑变通途,一举解决了洋口河上行人通车的大问题。建桥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一直坚守在工地、全面掌握施工安全,认真监督工程质量,他同时还将卖旧桥废铁的八千多元钱全部投入到村里修路了。
2010年——2013年期间,洋口、胡涝、新冲及西湾部分等三个半村民组从农村道路村村通,又到户户通、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工程、河道治理、农村电网改造、环境治理等美好乡村建设工程,丁老是总理事会长,多次写发求援信并随村领导外出募捐,挨家挨户多次收取民生工程村民应出的配套资金,起早摸黑,在每项建设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总是迎着困难上、迎着矛盾上,从不回避,想尽了点子、用尽了法子。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使胡家涝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宣城市美好乡村建设的先进示范点。


他是古宣纸的守护者追寻探究古宣纸历史
胡家涝有一位老教师曾经对记者说:“我发现丁建国经常到古宣纸厂遗址砍草描字,一直在坚持保护,如果没有丁建国这个人古宣纸厂遗址也就不复存在了”。丁建国是在1996年时任煤矿矿长,年富力强(44岁)名利双收,人生巅峰时期于1997年初毅然绝然辞去煤矿长职务回村义务保护胡家涝古宣纸遗址。丁建国一直搜集并花钱请人搬运珍藏保护古文物,最让他特别欣慰的是老天不负有心人,多年苦苦寻找的另半块皮碓齿。时隔27年(1984年-2011年)相距一华里之远,竞在他的家门口河里被深挖出土,使之圆合。为此他写了一篇“一个真实而神奇的感人故事——破石奇圆”。详细叙述了其前因后果。几十年来他始终在坚持搜寻和探究古宣纸历史,现在得出的结论是:“宣纸”起源于宣城县,也是因“宣城县”而得名!
2012年初他得知净蓬、高塘、苏家有个亲戚是《中国文化产业报》的总编,于是就设法打听到他的电话,便打电话、发信息、发图片、发文章给他,又多次邀请、终于将他约来现场拍了照片,苏总编回北京整理后,于2012年5月29日(5月版)总第23期整版报道了:“探访安徽古宣纸厂遗址”,该报有海外版和电子版,影响力大而广,他说是丁老的精神打动了他。
多年来亲戚朋友都说他是“痨子”,家属也经常吵闹,丁老说:“你就当作我是个瘫子,瘫了你还得侍候,现在我虽然争不到钱,但生活还能自理”!为了守护古宣纸厂遗址,他曾谢绝了多少高新聘请,其实当年丁老的两个儿子在城里买房子和结婚等都还差很多钱。很多人夸赞我“挚着”、其实也就是“神经”的代名词,傻子而已。
由于丁老的辛勤付出,他曾被评为“宣城好人”,先后受到周王镇党委政府颁发的“优秀村民组长奖”,“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奖”和“第二届最美周王人道德模范奖”以及宣州区委区政府颁发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奖”和“道德模范提名奖”······那些奖项内容都是统一的,只有“宣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13年2月专授他的颁奖辞是:“丁建国同志,经评委会评审,16年如一日清理,守护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宣州区周王镇胡家涝‘古宣纸遗址’,为追溯宣纸发源地耗尽了物力和精力,因为您的努力和付出,保护区的范围扩大到5万平方米,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该事迹入选市2012年5月份月评‘精神文明先进事迹’。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他是胡家涝的说唱者 积极打造旅游事业
丁老说:“胡家涝确实太美。多年来我攀爬了顶峰、底谷、悬崖、绝壁,发现了太多的自然美景,很多犹如神雕仙凿,惟妙惟肖、如梦如仙,有些酷似鬼斧神工,惊魂落魄,遐想连篇,可以说是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丁老又说:“我是一个摆地滩的,一直在为家乡叫卖”
原周王镇党委书记嵇文上调区委前曾对后来的镇长说:“到胡家涝去没找到丁老,就等于白去了,丁老是古宣纸遗址及历史的代言人,是胡家涝与中南山的形象大使”。
有外界商家老板、文人学者乃至游客纷芸而至,时常忙的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嗓子讲哑了,腰走酸了,腿跑软了,却总是充满高昂的激情,表露真挚的热情笑迎四海宾朋、八方来客。丁老深知一个道理、就是:没有文化的旅游只是走路,没有文化的餐饮就是吃饭,如何欣赏和品尝?只有津津乐道的故事才能激发极大的兴趣从而使之乐而忘返,回味无穷。
他的口号和目的是:“招龙引凤入仙境,峻山秀水逗君游。”他坚信胡家涝将会再度辉煌!

他是中华诗词的爱好者弘扬中华国粹经典
丁建国自小就酷爱文学,年轻时吹、拉、弹、奏都会一点、也喜欢写点打油诗和散文诗,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国粹经典、他于2012年夏季应邀加入宣城市敬亭山诗词学会,便开始学写格律诗。2014年在申创中华诗词之乡工作之前他是当时的宣南分会副会长,现在是:中华诗词学会、全球汉诗总会、安徽省诗词学会(安徽散曲分会)、宣城市敬亭山诗词学会、宣城市散文家协会等会员,安徽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安徽农民诗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宣州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周王诗社社长。
在宣州区周王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上级诗会的正确指导下以及广大诗词会员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12月周王镇人民政府荣获:“安徽省中华诗教先进单位”,2015年11月又荣获“中华诗词之乡”宣州区唯独周王镇获此殊荣。

最后采访结束时,丁老满怀激情地做了一首诗:“身经坎坷风雨中,美梦追求意志宏,历史寻实终有道,春风抚慰晚霞红”。他虽是古稀老人,仍然激情昂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