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淮南 > 淮南新闻 > 正文

系统解答“三大时代课题”的鸿篇巨著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2022-08-30 16:30:04 来源:安徽财经网   编辑:赵永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应变局、开新局,对我国新时代发展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三大时代课题”。近日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将这“三大时代课题”做出科学回答,通过道路之问、强国之问、强党之问,展现百年奋斗光辉历程,书写新时代伟大实践,为我们破解强国复兴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前行的步伐。我们要深学细悟,认真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往无前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坚实基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一个专题通过“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全面地解读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在新时代,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方略和目标,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就必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必须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就必须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把握辩证的理论逻辑、整体的历史逻辑、清晰的现实逻辑,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走过百年历程,党团结带领人民正奋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六个专题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系统全面的解读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诠释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成果。这一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我们要坚持以“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目标,奏响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强音。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牢牢树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将其贯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论述,富有强大理论解释力与实践指导力,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执政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南、根本遵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二十一个专题,通过“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系统全面的解读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反映了我们党对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进行的深入预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作为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从哲学意义上讲,革命是事物的质变和飞跃,自我革命是主体自觉进行自我扬弃的过程,意味着勇于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意味着不断提升自我,确保肌体的健康与活力。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总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历史使命的坚守,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的目标驱动,在长期执政这一目标驱动下,党如何进行自我革命的问题也得到有效回答。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通篇贯穿着“三大时代课题”的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的是方向性质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讲的是目标路径问题,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讲的是力量保证问题,书中第1、第6、第21专题与三大课题分别相互对应,其余的专题针对理论和实践,制度和方法也应该都属于“三大时代课题”的总框架。全书21个课题为我们总结历史和展望未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杨道文)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