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好漂亮的科技馆啊!”“哇,这么多科技项目啊!太好玩了。”今年7月30日上午,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雨山街道的100多名少年儿童走进马鞍山市科技馆,被气派的现代建筑和琳琅满目的科技项目深深吸引,绽放出快乐的笑声。随后,他们聆听了“奇异科学”知识讲座,亲身体验了“水琴”、“动态铁粒”、“自己拉自己”、“共振秋千”、“会飞的碗”、“错觉画”等科技活动,现代科技知识如汩汩清泉流进了他们的心田。这是雨山街道关工委正在开展的“走馆进室”活动。
从今年6月29日开始,马鞍山市关工委联合市文旅局、市教育局,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走馆进室”活动,开辟暑假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在这个暑假收获多多。据不完全统计,到7月31日,全市城乡共有12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乡村企业展览馆室助力这一活动,有3000多名“五老”志愿者参与这一活动,有12·5万余名中小学生在活动中拓展视野、增长知识、收获课外教育的成果。
走进红色馆室,了解身边的党史
今年7月31日,含山县及周边县区150余名中小学生,排成整齐的红领巾队伍,走进该县《铜闸镇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聆听镇关工委副主任唐传年爷爷讲述我党早期革命烈士王再生和9位抗日英烈的故事,感佩、崇敬、缅怀之情溢于言表,有的同学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含山县《铜闸镇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中的十位革命烈士都是本乡本土人,含山县铜闸镇关工委主任张林、副主任唐传年是十位革命烈士事迹的主要收集整理者和陈列室的主要筹建者,也是陈列室的义务宣传员。在开展“走馆进室”活动中,他们数次走进陈列室,共为周边学校的3000多名中小学生讲述了身边的党史故事。两位“五老”志愿者面对亲手收集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亲手筹建的声光电等参观瞻仰实施,声情并茂地向孩子们讲述十位革命烈士英勇奋斗、壮烈牺牲的故事,使孩子们对家乡这块红色土地诞生的英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红色基因由此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心上。
走进人文馆室,触摸本地的文化
在“走馆进室”活动中,全市城乡有近50家人文馆室面向孩子们开放,让孩子们触摸乡土文化,感受家乡历史文化的璀璨。当涂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全都为孩子们开辟了馆中的人文馆,大受孩子们的欢迎。当涂县博物馆在县关工委、县文旅体局、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以“风流国里太平州”为主题,专门为中小学生开设了当涂县历史文化馆,布展了凌云回眸、姑孰物华、太平风流、江东烽火、姑溪放歌五个专题,开辟了苏里导演艺术区、姑孰画派艺术区、李白诗意书画区三个专区,同时还为孩子们专门开设了《文博》讲坛,讲述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国家级非遗项目“当涂民歌”、“姑孰画派传承文化大美”、“当涂古代服饰”等本土历史文化。一个多月来,全县一万多中小学生走进当涂县博物馆,亲眼观看、亲耳聆听、亲身体验了本土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精彩纷呈、博大精深。
今年6月29日,笔者跟随当涂县实验学校的100名学生参观了当涂县博物馆中的人文馆,亲眼看到孩子们一个专题接一个专题、一个专区接一个专区地聆听、观看、记录,他们都兴奋不已、激动不已、感叹不已,深深地为家乡灿烂的历史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五年级学生蔡聪睿说,想不到家乡的历史文化那么厚重、那么丰富、那么多彩,当涂的先人们太了不起了,我要把这次参观整理成文章与同学们分享。三年级学生庾新玥说,通过这次参观,我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当涂县了,这个暑假我要跟着爸爸妈妈走遍全县,多多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走进科技馆室,感受科技的魅力
眼睛不停地看,耳朵仔细地听,小手不停地记,脚步不停地随着讲解员的讲解而移动。7月15日,在和县台创园现代农业科技馆里,和县乌江镇濮集社区“留守儿童之家”的80个孩子在王加胜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现代农业科技,感受科技种植大棚蔬菜和科技加工绿色食品的魅力。
和县台创园是全国绿色种植和加工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在全市开展的“走馆进室”活动中,该园已接待周边学校2500多中小学生。台创园的领导对濮集社区“留守儿童之家”孩子们的到来格外重视,特意安排两名科技人员引领他们参观了该园的绿色食品科技城、绿色食品科技加工园、蔬菜产业科技创业园、现代农业科技馆。80名留守儿童边走、边看、边记,对科技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留守儿童李天佑说:“这次参观让我大开眼界,科技的力量太神奇了,现代农业的科技之光太有魅力了。”他和小伙伴们纷纷表示,要把今天的参观写成体会文章,长大后要当一个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据了解,马鞍山市城乡有近30个科技馆室在“走馆进室”中对孩子们开放。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街道和乡镇关工委还开展了走进科技馆室的系列活动。雨山区雨山街道关工委联合相关部门,以“中国创造·我行动”为主题,在7个社区组织了7次科技夏令营,孩子们在科技志愿者的引领下,通过参观和体验,引发了对现代科技的强烈兴趣。
(吉太耘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