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庄镇正以创新实践打破传统乡村发展路径,通过村民自建、积分超市、非遗活化等多元举措,构建起产业兴、人才聚、治理优的乡村振兴新范式。2024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0万元,较三年前增长225%,带动超200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成为皖北地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村民自建:从修路到治理的蝶变。在朱店社区“以工代赈”项目现场,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铺设混凝土路面。与传统工程模式不同,李庄镇创新采用“村民自建”机制,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项目理事会全程主导实施。这一模式不仅为275名村民带来199.1万元劳务报酬,更通过开设“田间课堂”开展混凝土磨光、支模等技能培训,推动务工群众从“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前修路是给别人打工,现在是给自己家乡建设出力!”村民徐加宝一边操作压路机一边感慨。项目理事会收集村民关于排水沟设计、错车道设置等15条建议,优化后的道路在酥梨收获季有效应对集中降雨,真正实现“建设家乡”与“富裕家乡”的统一。这种“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的良性循环,使基层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大家一起干”,为乡村善治提供了可复制的“李庄样本”。
积分超市:信用积分撬动基层治理。在李园新村“和美积分超市”,村民王大姐用500积分兑换了一袋大米。她通过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调解邻里纠纷等累计攒下积分,而这一机制正是李庄镇基层治理的“秘密武器”。该镇建立动态积分体系,村民通过遵纪守法、家庭和谐等8类行为获取积分,可在线上平台兑换生活用品或在合作商家消费。截至目前,累计兑换5130分,发放物资价值1.5万元,惠及704人次。更具突破性的是,李庄镇将信用体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出18条信用惠民措施,信用户可享受梨膏加工厂优先就业、电商物流费用减免等福利,激发村民从“推着干”到“争着干”的内生动力。
人才引擎:校地协同激活创新动能。在李园新村人才交流中心,合肥经济学院“乡村振兴绘画小分队”正将农耕文化、非遗剪纸元素融入墙面创作。李庄镇与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定制农产品电商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指导等实践项目,吸引200余名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双导师”帮带机制则为本土人才成长保驾护航。农技专家与技能大师组成的导师团,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余人,孵化出多肉种植、电商直播等创业项目50余个。
从阡陌田畴到产业园区,从传统农耕到数字电商,李庄镇正以“绣花功夫”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随着“村民自建”“积分治理”“人才引擎”等创新实践的持续深化,这座梨乡小镇正成为皖北地区乡村振兴的标杆,为全国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李庄经验”。正如镇党委书记杨长远所言:“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群众的创造力里。”(郭睿博)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