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漫漫长卷中,先辈们的精神似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为了学习工大精神,“勤奋斗•勇攀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心怀崇敬与热忱,向着合肥工业大学老校长、老书记孙宗溶曾经奋斗过的“皖南井冈山”黄高峰出发,切身感悟老校长当年的坚毅风骨。
破晓时分,天际刚被晨曦晕染,朝露宛如剔透的水晶,镶嵌在山野的每一寸枝叶间。团队师生一行相继乘车奔赴黄高峰脚下。在那儿,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已在路口等候,他应旌德县团委之托担任本次登峰向导。
初次见到向导爷爷,他肩头那件洗得泛白的粗布褂子,在微风里轻轻摇曳,恰似挂在历经风雨的枯枝上的旧帆,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岁月。他那被山风雕琢多年的脊背,微微佝偻,褶皱密布,仿若一张反复摩挲的糙纸,写满了生活的印记。指节上盘曲如藤的老茧,坚硬而厚重,当他伸手接过我递过去的矿泉水瓶时,粗糙的触感让塑料瓶面都微微发颤。
然而,当他紧紧握住那把木柄已然包浆的镰刀,毅然走在队伍前端时,我才惊觉,这具看似沧桑的躯体中,竟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他脚下的碎石 “咯吱” 作响,节奏稳健得如同老式座钟的摆锤,沉稳有力。尽管在陡峭的山路上前行,他仍旧健步如飞,速度远超我们的预料,以至于我们这些年纪轻轻的队员,都有些跟不上他的步伐。途中遇到横生的野枝,只见他手臂奋力扬起,青筋瞬间如岩上老藤般凸起,银亮的刀刃迅猛斜劈而下,“咔嚓”几声,纠缠的枝叶便纷纷坠落坡底。翅尖带起的风中,弥漫着草木的清新与断枝的青涩,那是山林独有的气息,也是爷爷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证明。在爷爷干净利落的挥刀动作中,我们感受到真正的力量,并非仅存于强健的筋骨中,更沉淀在那双虽被岁月蒙上薄纱,却始终映照着山川轮廓的眼眸里,那是历经时光淬炼后的坚韧与执着。
行至中途歇脚,爷爷坐在略有些潮湿的青石板上,仔细地擦拭着镰刀,神情专注。我跟着爷爷的步伐,走到他身旁坐下,出于心中的好奇,不禁问道:“爷爷,这山上连路标都没有,那么多小道,不容易迷路吗?”他笑着望向后面上山的路,缓缓开口道:“这条路,我已走了好些年头,每隔一阵子,就会上山清理一番,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哪块石头在雨后会变得湿滑,哪丛灌木背后藏着清冽的山泉,爷爷都了如指掌,熟悉得仿佛是自家的后院。原来,我们脚下的每一步山路,都已烙印于他心中。
寒来暑往,物换星移,爷爷已然将上山开路内化为一种习惯。但在我看来,这习惯更是一种无畏的勇气——敢于将潜在的危险留给自己,勇于在年轻人踌躇之时率先迈出坚定的一步,乐于用坚毅的脚步在陡峭山路上踩出一条让我们安心追随的通途。
在爷爷稳健步伐的引领下,我们终于登上了峰顶。此刻,晴阳遍洒,穿林透隙,将连绵的山影染得清亮,碧崖芳林间都泛着阵阵暖光,如梦似幻——这是自然给予胜利者的至高礼赞,更是漫漫长路淬炼成的别致风采。
爷爷凝视着远处起伏的山脊,原本浑浊的眼中突然闪烁出光芒,那光芒比峰顶的流辉更炽热。“年轻时参加登山比赛,我两小时就能在黄高峰往返。” 他自豪地说,声音随着山风在松林间回荡。在阵阵沙沙声里,我清晰地听见自己年轻的心跳,正与他胸腔中沉稳的跳动渐渐同频。我们常常以为勇气只是年少轻狂的冲撞,却忽略了真正的勇敢,是明知山高路险,仍一人一镰在陡崖上镌刻下清晰的印记;总觉得坚守只是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却不知真正的坚守,是深知岁月漫长,仍一步一印在山脊间踏出坚实的通衢。
在顶峰合影留念后,我们整理行囊准备返程,此时向导爷爷已攥紧那把磨亮的镰刀,转身向下山的路走去——那佝偻的脊背在光辉里成了一道清晰的剪影,不禁让人联想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非晚,这位长者把岁月的重量都化作了骨血里的力量,成为了比朝阳更耀眼的存在。
望着那道渐远的背影,我忽然对暑期社会实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我们此行追寻孙宗溶老校长的奋斗足迹,致力于一路登顶,从而践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工大精神,而在山顶回望来路时,我突然明白,老校长当年深耕山乡的坚守,早已化作向导爷爷镰刀下的每一道切口、在石阶上留下的每一个脚印;而工大精神也从来不是悬于峰顶的口号,而是这道佝偻背影里藏着的执着——是数十年如一日“勤奋斗”的坚守,是明知山险仍率先迈步的“勇攀高”。这种在岁月里沉淀的力量,比山更重,比口号更真,正是先辈精神最生动的延续,也是我们青年学子最该接稳的接力棒。
爷爷在黄高峰上留下的那些深嵌在枝桠间的切口,那些踩踏在山路间的脚印,从来不是为了征服险峻,而是为了昭示:山高,终有人为峰;而他,便是黄高峰上那座最温暖、最坚韧的存在,让每一个追随的身影,都能读懂现实中的“山高人为峰”。
(文字: 丁琴 图: 王家祺 指导教师: 孙超平 方留 徐姗姗)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