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频道 > 乡镇传真 > 正文

金安区东河口镇:红韵领航非遗路 产业织就振兴图

2025-03-27 20:39:32 来源:   编辑:曹凌   

在时代的磅礴交响中,有一片土地正奏响激昂新章。当红色的信仰之光,穿透岁月尘霭,与古老非遗的璀璨华彩热烈相拥,一幅波澜壮阔的和美乡村画卷,于金安区东河口镇的广袤大地上徐徐铺展。这里,红韵如炽,领航着前行之路;产业似梭,织就乡村振兴的绮丽蓝图。

非遗传承:守艺创新,擦亮文化名片

文旅融合路径,活态传承体系。建设非遗豆腐坊、稻香丰年、童趣游园、独树听雨等节点,构建移步换景的沉浸式文化长廊;依托“守艺牌楼”非遗基地,构建省市区三级非遗传承人协同发展平台。实施非遗匠人传承计划,开展工匠培训、文艺创作等系列活动。深化校地合作,联合东河口镇非遗协会,在镇域中小学开设非遗文化传承班,培育新时代非遗传承生力军。

“耕读东河口·趣看非遗村”为主题的金安区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东河口镇非遗农耕文化推广活动的圆满收官,以非遗宣传展示为引,深度融合农耕文化精髓,成功打造一场文化盛宴。“大地欢歌·美好安徽”安徽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牌楼村冬季村晚活动以艺术形式诠释乡村文化新气象。彰显金安区作为文化高地的独特魅力,通过非遗与农耕的创新性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动能。

乡村治理:三治融合,打造和谐新乡村

三治引领强基,群众参与增效。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构建“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打造“三治牌楼”特色品牌,以“法治立规、德治润心、自治力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将“耕读传家”理念融入乡村治理,通过田间课堂、农事体验等形式,让村民在参与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文化活动中感悟治理之道。推行“三治牌楼”治理模式,“田间课堂”理论宣讲、“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最美庭院”评比等特色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内生动力,形成全员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目前,常住农户“最美庭院”区级26户、镇级70户,占比53%,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风文明水平持续提升,实现“庭院变花园、农舍变景点”的美丽蝶变。

村两委积极投身项目调度工作,累计参与调度100余次,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率显著提升至98%,有效维护了乡村和谐稳定。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高涨,参与人次突破1000大关,项目协调效率提升30%,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的活力与成效。

产业发展:三产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以投带引利益联结。由六安市金安区中旺农机合作社运营的现代农机服务中心,集烘干机房、机库棚及维修车间及农副产品展示为一体,为全镇3万亩耕地提供专业化烘干服务、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优化仓储管理效能。六安市食之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菌菇温控大棚基地,实现智能化管理系统一键式智慧管控,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同现代农机服务中心深度融合,构建起集菌菇标准化种植、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通过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项目,构建起多方共赢的联农带农机制。现代农机服务中心、菌菇温控大棚基地的成功实施,累计带动当地500余名农民实现就近就业,户均年增收突破2万元,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农文旅融合产业链初具规模,以农耕文化为内核,形成集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为一体。有效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均掌握1-2门技术。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形成强劲的富民效应。

(钱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