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星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合肥市南门小学朱凌云老师:我愿做那一束光

2025-10-31 14:41:52 来源:安徽财经网   编辑:潘妥   

今天,我站在这里,回望从教二十六载的足迹——从乡村的阡陌小路,到县城的熙攘街道,再到省城的车水马龙。这一路辗转,并非地理坐标的简单迁移,而是一段在烟火深处寻找教育之光的跋涉。那些不同土壤中萌发的育人故事,一次次印证着:无论身处何方,教师就是那束穿透差异、点亮童心的光。

山泉微光:守望的初味

我的教育之路始于一个山峦之中偏远的乡村小学。那里校舍简陋,书籍匮乏,最深的记忆是教室里摇曳的两盏白炽灯。这两盏灯不仅是为了照明,更是初为人师的我,想为孩子点亮的知识之光。

在村小,我曾带的是一个“复式班”——不同年级的孩子挤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这边安排好二年级孩子的课程作业,那边就得赶紧给教室后排的三年级学生上课,条件艰苦,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求如星光闪烁。

我清晰地记得小玲,一个不被家人重视的女孩。她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体弱,小小年纪就担起家中的农活。她上课常迟到,眼神疲惫,放学后不仅要烧火做饭,还要带年幼的弟弟。一次家访,我看见她蹲在灶台旁,借着微弱火光费力地读着课本——那一刻,我的心被狠狠揪住了。

此后,我经常为她“开小灶”:放学后,那盏日光灯下,我们一起诵读课文、演算习题。更多时候,我尝试走进她沉默的内心世界,听她讲述田间的辛苦,分享着她对远方的向往。慢慢地,她的眉头舒展了,作文本上更流露对知识和美好未来的渴望。就在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我再一次遇见了她,她在家里拾掇渔网,旁边还坐着年幼的弟弟。奶奶说:“上午带带弟弟,下午扎扎渔网,一天能挣五元钱。”我告诉她奶奶假期孩子可以看看书,还要写写作业,这么小的孩子不急着挣钱。”奶奶说:“在农村已经不小了,等初中毕业了就能去渔网厂里上班,一个月四五百呢。”我悄悄地问小玲:“你想上班吗?”她摇摇头。“那就好好读书,再去看外面的大大世界。”她是幸运的,她爸爸在上海打工,见识了大城市的进步与繁荣,知道读书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毅然决然将她从村小转入镇中心小学。我觉得我们是有缘的,那一年我刚好从村小调入镇中心小学,再次成为她的老师。之后的她读书非常努力,一路走来,从那个不被重视的小丫头片子成长为南京大学人文学科的博士生。直到现在,她都说我是她生命里的光。在资源匮乏的乡村,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守护与信念的点燃。我学会了在贫瘠中深耕“根性”教育:用最朴实的陪伴,成为孩子们在困顿中的依靠,让他们相信——泥土之上,仍有星空。

书阶引光:守望的力量

2010年调入县城学校后,我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节奏和巨大的压力。家长对分数的热望、对老师超高的期待,对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班上的小高同学,在面对学校搬迁新校区时,被分流了。他的爸爸是出租车司机,妈妈在超市上班,学校离家很近,平时不用接送。就在这时,学校接到搬迁的指令,家里为了方便他上下学,让他留在选剩的留在老校区的一个班级。原本优秀的他,在这个基础薄弱的班级里,倍感孤独与失落,学习的热情仿佛也熄灭了。我和他聊天,给他布置不同的任务,经常带他去附近的图书馆看书。渐渐地,他眼中有了光亮,做事变得更有条理和韧性。后来我来了省城合肥,没有带他们到毕业,直到2022年高考前三个月,他妈妈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空回巢湖一趟,我很诧异。这时他妈妈告诉我他在高三晚自习骑车回家的路上出了一场车祸,膝盖摔破,右手中指骨折,手背擦伤多处,医生说三个月内写字肯定不行,建议明年再高考,他不愿意,怎么劝都不行,想让我回去劝劝他。我听到这个消息,记忆的场景一幕一幕,一下子涌入心头,那个活泼中带着倔强和韧性的小男孩霸占了我的心。周末,我带了三本书和一些水果回到巢湖。病床上的他还在认真复习,见到他之后,他态度坚决地说:“朱老师,今年我一定要参加高考。”我说:“你有这样的决心,一定可以!”在医院住院和回家复习的三个月时间里,他以超人的意志力战胜了自己的病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小县城的教育处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节点。我体会到教育需要韧性:不是硬碰硬的压制,而是如水般的包容、引导和耐心的守望。在城市的喧嚣里,更要守护孩子心灵的内核,帮他们在现实的夹缝中长出破茧而出的力量。

诗心破茧:守望的澄明

2014年初秋,我来到合肥市南门小学。在省会学校,面对视野开阔、个性鲜明的学生,以及丰富多元的资源,挑战转变为如何激活个体潜能,连接广阔的未来多彩的世界。多媒体教学、项目式学习、研学实践,“教学评一体化”……工具在变,但内核依然是“人”的唤醒。

陶行知说“教育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唤醒”,强调通过激励和鼓舞激发学生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苏格拉底也也强调“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主张通过引导而非强制的方式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小武同学心地善良,为人真诚,小学六年从未迟到过,班级的灯他永远记得关,垃圾袋没了,他第一个发现并从家里带来换上,可惜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爸爸妈妈深感自卑。他喜欢射击,爷爷奶奶觉得这是胡闹,爸爸妈妈认为这是不学无术,但我始终相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初一暑假,他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和我见了一面,小武告诉我他真读不下去了,我鼓励小武“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父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痛苦的抉择,最终选择尊重孩子的热爱与梦想。射击场上,他光芒绽放,表现出很高的天赋。2025年暑假,我接到很多孩子被优秀高中录取的好消息,小武给我打电话说他获得青少年组射击省级二等奖,我真替他们高兴,也让我重新思考成功的意义。同时让我看到,教育在省城这片沃土上,更需释放“活性”——敏锐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光谱,搭建适合的舞台,连接资源,让他们的热爱找到生长的路径与回响。

冯恩洪校长说“不能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顾明远先生说“给有差异的学生提供能力相当的教育,是高水平的教育公平。”

从日光灯到电子屏幕的荧光,教学的工具在变;从偏僻的乡村到热闹的城市,场景在变,但教师作为“燃灯者”的使命从未改变。二十六载跋涉,我愈加明白: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点燃,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以生命为基点,通过尊重生命规律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教育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对有个性的人的成全——无论窗外是阡陌还是霓虹,师者心中那盏灯,必须永远为稚嫩的心跳而照亮。

这光亮,在乡村是穿透蒙昧的晨曦,是小玲眼中被守护的希望;在县城是抵达梦想的磐石,是小高心中磨砺出的坚韧;在省城则是连接星空的轨道,是小武脚下通往无限可能的桥梁。这光亮,它不因地域而减弱,不因时代而褪色。这光亮,它只关乎我们是否愿意俯下身,让光贴近每一颗需要温暖的儿童灵魂。

〔本文在2025年“庐阳区中小学育人故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作者简介】

朱凌云,合肥市南门小学语文老师。本科学历,一级教师。1999年师范毕业,从教26年。合肥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合肥市德育先进个人,地级巢湖市教坛新星,庐阳区优秀教师,庐阳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庐阳区德育先进个人。曾获全国小古文大赛一等奖。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