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站在这个承载着百年文脉的校园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条小巷的故事,一条宽仅六尺却通向文明深处的小巷。在这个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时代,这条小巷正以其独特的光芒,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方向。
三百年前的那个清晨,当礼部尚书张英展开家书,看到的不是寻常问候,而是一场即将爆发的宅基纠纷。这位满腹经纶的朝廷重臣,提笔写下的不是官威赫赫的训斥,而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寥寥数语,不仅化解了一场纠纷,更在青砖黛瓦间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这让我想起校园里那座历经沧桑的“庐州中学堂”百年老校牌坊,斑驳的石柱间镌刻着无数学子求知的足迹,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明的驿站。正如张英在烛光下书写时,那些在血脉中流淌的圣贤之言:《论语》的“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仁者爱人”,《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些文字不是刻在竹简上的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文明基因。
此刻,我们的“瑶海书声”晨读活动正在长廊回荡,那琅琅书声与三百年前的晨读遥相呼应;“共享图书角”里交换的不仅是书籍,更是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在这个某些国家筑起知识高墙的时代,我们用开放包容书写着新的文明篇章。
从六尺巷向东三十里,方以智故居的梧桐依旧葱郁。这位明末清初思想家所著的《物理小识》,堪称东方科学史上的百科全书之作,系统论述了光学、声学、力学等现象。但比科学发现更珍贵的,是他“藏智于民”的信念。今天,当安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翱翔太空,当“人造太阳”照亮未来能源之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突破,更是这种探索精神的现代表达。
在我们图书馆的灯光下,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同学在《传习录》的批注旁写下“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在“六尺巷读书会”的分享中,有人感悟道:“张英的谦让与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对文明最好的守护。”这些瞬间,让我们明白:文化传承不在遥远的博物馆,而在我们翻动的书页间、思考的眉宇间。
当某些国家将实验室变成竞技场,将学术交流政治化时,六尺巷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自信,在于既能坚守本色,又能海纳百川。就像张英既恪守儒家伦理,又懂得包容退让,今天的中国既要勇攀科技高峰,更要保持对话的胸怀。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做这样的读书人——在教室内外上下求索时,不忘六尺巷的包容胸襟;在人工智能时代追逐创新时,铭记“藏智于民”的古老智慧;当有人忙着建造认知的巴别塔时,我们要修筑更多连接文明的桥梁。
最后,让我们铭记方以智的箴言:“古今以智相积,而我生其后,考古所以决今,然不可泥古也。”站在先贤的肩膀上,我们既要守护六尺巷的精神火种,更要让这火光点燃创新的火炬。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传承者:既懂得“让他三尺”的胸怀,又具备“开物成务”的胆识,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高一(47)班 张益康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