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程跃云 曹开发)道路运输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保障人民群众出行、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服务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近年宣城交通紧紧围绕“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全力推动道路运输高质量发展情况。
坚持公交优先,保障服务出行。一是优化公交网络。优化4条城市公交线路,调整18个站点停靠布局,新增1个公交站点,不断推进线网结构更加合理。圆满完成市区城市公交“民转公”运营改革,出台成本规制,保障城市公交稳定运营。二是升级配套设施。市区建成270座公交电子站牌,宣城至郎溪、泾县2条城际公交沿线建成42座太阳能电子站牌,实时提供公交到站信息。完成92座港湾式站台适老化改造和106个双杆站台站立区硬化,安装盲人乘车导盲板150张,有效改善公交乘车候车环境。三是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学生卡、敬老卡年审政策,取消一年一检。完成公交“一卡通”建设,实现全国居民在我市乘坐城市公交享受“同城待遇”,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便利市民公交出行。
坚持民生为本,提升服务质效。一是提升客运服务能力。全市7个县市区80个乡镇,710个建制村全部通公交,建制村通公交比例达100%,城乡客运车辆公交化比例达99.9%。推进长三角省际毗邻公交发展,累计开通19条省际毗邻公交线路,开行线路总里程536公里,位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唯一公交通达沪苏浙的城市。开通城际公交4条、芜宣机场客运专线、南京禄口机场客运专线、高铁公交专线。开通旅游公交线路24条,通勤公交专线20条。二是提升货运服务能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实现乡镇物流节点覆盖率和建制村物流节点覆盖率100%。建成47个集三种功能及以上乡镇综合服务站,今年在建9个,落实10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市级奖补资金150万元(15万元/个)。加强18户规上货运企业帮扶指导,持续跟踪监测辖区内规上货运企业和拟“小升规”企业运营情况。三是提升驾培服务能力。建设宣城市驾培监管平台,全市29家驾驶培训机构2025年1月启动机动车驾驶员“计时培训”新模式,676台教练车安装车载计时终端设备,与公安12123考试系统实现技术对接,确保培训质量与考试标准的无缝衔接。2025年1-6月份,全市驾培机构科目二、科目三考试合格率同比分别上升7%、3.78%。
坚持改革创新,力促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出台新能源出租车推广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巡游出租车更换新能源车,2024年全市累计更新新能源出租车97辆(其中市本级47辆),补贴93.4万元。推进公交新能源化,全市城市公交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6.7%。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1062辆,淘汰率92.7%。二是加快推进数字赋能。全市7个客运站电子客票系统建成使用,均开通携程网、巴士管家、皖美出行互联网售票。全市23家危货运输企业电子运单使用覆盖率100%,实现危货企业管理运营信息化、运输流程规范化、货物信息数字化。推广95128电话出租汽车约车服务,目前注册驾驶员714人,月均订单量8000余件,该市95128订单量居全省前列,网约车“双证”合规率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全市18家道路货运网络平台共服务货车司机10.9万余人,完成运单44.46万单,运费额达10.88亿元。广德瑞泰物流有限公司、广德市石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首次获评“国家2A级物流企业”,实现我市“A级物流企业”零的突破。开通运营客货邮线路72条,覆盖乡镇49个,乡镇覆盖率达61.2%。对新开通及稳定运营的23条客货邮线路及县市区补助38万元。
坚持安全为先,筑牢发展屏障。一是夯实安全基础。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10年以上老旧客车排查整治,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二是强化风险防范。综合研判分析客流形势,科学制定道路运输保障方案,保障重大活动期间、重要节假日期间客流及时转运,道路运输安全形势稳定。做好恶劣天气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和服务保障,储备应急运力,为重要时段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保障做好准备。三是紧盯重点领域。搭建全省首个交通行业安全检查APP,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强化分析研判。市区城市公交建成城市公交易燃挥发物监测报警系统。全市877辆“两客一危”车辆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874台,安装率99.66%,卫星定位系统安装使用率达100%,提升道路运输安全科技保障水平。
下一步,该局将紧紧围绕运输服务领域工作重点,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宣城至芜湖站点巴士开通,推动剩余国三营运货车淘汰、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和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进一步优化、延伸城市公交线路……未来,道路运输高质量发展成果不仅体现在行业发展中,将通过更多元的融合发展模式,惠及社会民生,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有力支撑“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实现。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