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医疗服务永无止境,尤其是医院门诊作为患者就诊的窗口单元,如何让患者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一直是各家医院追求的目标。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坚持“党建+”创新驱动,构建起“物质筑基、行为固本、制度护航、精神铸魂”的“四维一体”门诊服务新生态,开创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经过两年多探索,门诊患者满意度跃居全省首位,国考门诊患者满意度达满分值。良好的服务让医院连续三年荣获“安徽省服务行业居民满意度调查”医疗行业第一名,打造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样本。
物质筑基,构建舒适化服务场景
实施“舒适医疗”工程,完成门诊硬件设施迭代升级。门诊1800张铁质候诊椅软垫改造,各楼层配置恒温饮水机、各诊区配备体征监测仪等设备。部署125台智能大屏终端(含非接触式空中成像屏),及24台诊区信息发布大屏和触摸查询屏,构建“智慧导视+信息发布”系统,精准预约效率大大提升。更新标识标牌百余处,形成立体化导诊网络。
建立服务矩阵,创新集成各项服务功能。设置党员服务台、门诊爱心驿站、志愿服务站,每日安排党员护士、导医和志愿者值守;纵向贯通检查集中预约、医患沟通接待、一站式服务中心等职能,90%问题实现一站式解决;创新“寄存+茶饮+图书”关怀组合,日均服务300人次,有限空间内为患者提供无限关怀,让门诊服务更温暖。
行为固本,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
开展满意度提升服务承诺签名活动,门诊各岗位人员宣誓承诺“主动服务、关爱患者、耐心沟通”等服务理念,对门诊一线人员开展服务知识技能系列培训,提升主动服务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设立党员示范诊室和党员示范岗,上墙优质服务承诺,对外公示医生党员标识,多途径擦亮门诊党员名片。构建“1+1”机制,即1名党员帮带1~2名群众,带动60%非党员职工成为服务标兵。
服务模式多维创新。对医患双方开展多途径满意度调查,对不满意问题立查立改。结合医院每年三月份开展的“服务提升月”和“行政助医”活动,招募医务社工和大学生参与门诊志愿服务。举办“医路音援”音乐疗愈演奏会,为医疗环境注入更多温暖和人文关怀。与周边社区共建“医路有你”志愿陪诊服务项目,省级三甲医院首创建立“医务社工站”,为孤寡残障老人提供就医协助。开设省内首家疑难罕见病联合门诊,探索“三少”(少挂号/少等待/少付费)MDT新模式,疑难病诊疗环节大大缩减。
制度护航,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
加强门诊质控体系创新建设,建立门诊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省内率先建立门诊质控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质控督查,编制门诊质量安全简报,定期将存在问题书面反馈到科室整改,实现PDCA持续改进,门诊医疗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创新建立《门诊部党员引领人制度》,通过“思想引领+业务指导+生活关怀”多维度培养,非党员职工服务能力达标率提升至95%。
聚焦“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简化预约就诊流程,上线自助开单、诊间转诊、诊间支付等12项智慧功能,安装智能采血系统和设备,再造门诊采血流程,改进门诊危急值处置流程等关键环节,门诊等候时间同比下降30%,危急值处置效率提升60%,投诉处理满意率达96%。
精神铸魂,培育人文型服务生态
提振医护精神,个性化绘制门诊文化墙,所有诊室安装特色艺术挂画,卫生间摆放绿植,装饰文明标语。凝练门诊服务精神,展示门诊服务口号“服务有温度,诊疗有爱心”。为门诊专家定制工作水杯,开展医师节、护士节慰问,组织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张榜公示每月门诊服务之星等,持续提振医护服务精神,增强医护人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联合开展爱心义诊,赴学校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赴社区开展中医护理志愿服务等,形成“温度医疗”服务品牌,并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渠道宣传门诊特色服务,管理案例获国家卫健委2024公立医院党建业务融合典型案例、2024年中国医院管理奖党建文化启航奖、2024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区域优秀案例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医院2024年门诊量达242万人次,国考门诊患者满意度达满分值,省考门诊患者满意度位列37家三甲医院榜首。医院连续四年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表彰,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的省级医院。实践证明,党建引领下的文化赋能,通过“组织动能转化-服务价值重构-数字人文融合”三重路径,构建起“物质筑基、行为固本、制度护航、精神铸魂”的“四维一体”门诊服务新生态,实现门诊医疗服务质的飞跃。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何水红 王子荆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