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深层矛盾的根源,往往并非资源的匮乏,而是治理主体在理念、作风和方法上的偏差。八项规定虽从“舌尖上的浪费”“会所里的歪风”等细微之处发力,却精准直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侵蚀党群关系的“慢性毒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这一论断为我们审视基层治理问题,提供了关键的视角。
以民为本,以不变应万变。阶段任务“因时而变”,但不变的是对初心的坚守。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民生工作亦是如此,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千年古训,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理念,基层干部应始终以真心真情贴近群众,用“绣花功夫”尽责履职。在不同时代,群众的需求不断变化,从解决温饱到追求美好生活、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富足,基层干部需从最困难处、最关键处、最细微处应民所盼、护民心安、为民谋福,在问计于民、问策于民、问效于民中催生更多改革探索,汇聚人民合力,让改革的暖流涌入千家万户。始终将人民的冷暖安危镌刻于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民生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为民初心。
以党为灯,在变中求不变。形势环境“风云变幻”,但不变的是对真理的坚持。加强党性修养是改进作风的重要基石和内在动力,基层干部只有修好党性这个“心学”,常学常新、常修常炼、常悟常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求索真理、领悟思想中汲取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从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到热火朝天、激情澎湃的建设时期,再到大刀阔斧、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阶段,直至如今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发展任务虽因时因势而不断变化,但党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从未改变。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皆源于对人民的深情与对民族的担当。在新时代的前行道路上,基层干部要始终将“人民”置顶,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积极投身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和经济建设等一线领域,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在时代变革中坚定信仰之光。
与时俱变,在变中求发展。发展挑战“千变万化”,但不变的是对创新的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绝非坦途,必然会遭遇诸多艰难险阻与风险挑战,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当前,数字化转型与治理现代化双重浪潮叠加,作风建设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基层积极开展“廉洁特区”改革试点,搭建群众监督平台,既为干部划定行为底线,又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敢为善为,便是创新探索的生动实践。基层干部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方法,善于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同时,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在创新探索中大胆尝试,宽容失败,为改革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在不断求变中推动基层治理水平迈向新高度。唯有将制度刚性转化为治理韧性,让创新实践反哺制度进化,才能破解基层治理中的深层矛盾,构建更加和谐、高效、充满活力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王心怡)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