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频道 > 网评 > 正文

勤修“三课”,答好乡村振兴高分卷

2025-04-03 22:56:19 来源:   编辑:曹凌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文件强调要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广大党员干部当勤修“科技课”“人才课”“文化课”,用心用情写好乡村振兴“高分考卷”,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勤修“科技课”,由近及远答好“产业兴旺”的高分卷。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规模化,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端稳“中国饭碗”、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发力点。在这场农业产业变革中,我们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长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法宝”,依托5G、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实现农业产业界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科学规划本地农业发展方向和种植品类,提前制定最优培育方式和最佳销售渠道,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强势农业产业。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无缝衔接”,深化“院企”“校企”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研发和培育更优质更高产的品种、更先进更智能的适用农机装备,加速实现“科研成果”到“科技产品”的转化。以科技“变量”撬动乡村发展“增量”,为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勤修“人才课”,自内而外答好“人尽其才”的高分卷。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强化人才支撑,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构建乡村人才“一挖二引三培育”机制,壮大带富人队伍,提振“战斗力”指数。“一挖”即秉承唯才是举原则,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摸排本地“人才资源库”,不断挖掘“田秀才”“土专家”,打造致富增收人才“活字典”。“二引”即在明确乡村产业升级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新农人回归”,广泛吸纳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经商返乡人员等群体,常态蓄足“源头活水”。“三培育”即通过线下常态化举办交流学习会、镇村干部培训班等活动,推动村干部队伍提高政治站位,筑牢思想根基,强化担当本领;线上广泛开设“田间学堂”“云端课堂”为人才队伍充电赋能,不断抓实村级人才队伍雁阵培养,培育技术型“新农人”,锻造“三农铁军”,实现人才队伍致富带富能力大提升,为乡村全面振兴绘就最美底色。

勤修“文化课”,由表及里答好“建设和美”的高分卷。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乡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进一步升级,“美”除了外毓在自然美和生态美,还内秀于底蕴美和文化美。近年来,贵州台江县的“村BA”、榕江县的“村超”等“村字号”创新群众性文体形式火爆出圈,提高了乡村知名度,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多地实践证明,建设和美乡村既要产业“塑形”更要文化“铸魂”。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保护好特色元素,以文化礼堂、村史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为载体打好一村一韵“特色牌”。积极将文体活动与基层党建、志愿服务、宣传教育相结合,以“文化讲堂”“农家书屋”等形式为媒介搭好文化能量“补给站”。此外,要多鼓励“新农人”创作乡村艺术、发展乡村文创,以农文旅融合产业链为平台塑造乡村文化“新地标”。在多方发力下,在潜移默化中,让乡村文化沁人心脾,呈现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张楚楚)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