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不仅为新时代组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党员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党员干部应当坚持用长远的目光去衡量“政绩观”、用务实的态度去实践“政绩观”,用更高站位、更深格局体现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锚定全面政绩导向,夯实思想根基。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既看重“显绩”,也要关注“潜绩”。“显绩”是眼前的、直观的成果,而“潜绩”则是打基础、利长远的付出。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和干部培养管理中,应秉持“厚积薄发”的理念,坚持当下作为与长远发展相统一,不仅要立足当下,让干部积极投身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工作,创造即时效益;也要着眼长远,在生态保护、人才培育等领域布局,努力打造出既重眼前成果、又能为长远发展蓄势的干部队伍。要优化政绩考核体系,通过多维度研判和科学合理评价,从工作成效、群众反馈等角度评估,考准考实干部“潜绩”。要突破传统考核模式的局限,在考核指标设置上,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培养储备等长期效益指标的考量,减少对短期经济数据的过度依赖,引导干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被短期利益诱惑,保持战略定力。
聚焦担当责任内核,筑牢干部担当。政绩的内核是担当,担当的根源是责任,二者共同构成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在干部选拔任用进程中,组织部门务必要将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作为关键考量指标,积极挖掘那些敢于在改革深水区中破浪前行、勇于在发展攻坚期里冲锋陷阵的干部。同时,干部的培养与管理同样不容忽视,不仅要激发干部的担当意识,更要全方位提升他们的担当能力。一方面,通过搭建实践锻炼平台,让干部在基层一线、项目前沿摸爬滚打,积累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开展系统的教育培训,为干部提供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充电机会,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更新理念。坚持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相统一,健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推动“三个区分开来”具体化、规范化,让更多具有实干精神、敢于负责的干部脱颖而出。
坚守人民至上理念,厚植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人民至上是衡量政绩的关键标尺,更是选人用人的根本导向。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在识才、育才、用才过程中,让考察干部的“目光”聚焦基层一线,经常性深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实践一线蹲点调研,了解掌握干部现实表现和工作实绩,更加注重寻找那些有真情、有温度、能把误解化为理解的干部,把他们放到关键岗位淬炼成长,引导广大干部始终把方便群众、惠及民生放在首位。同时,党员干部要将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用好“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等机制载体,聚焦基层细微处、多办群众身边事,善于倾听基层心声、体恤群众困难、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坚决“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切实让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真正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根基。
新时代号角吹响,高质量发展呼唤“实打实”的政绩导向。党员干部应带头弘扬正确政绩观,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选拔任用质量、完善监督管理格局等方面持续发力,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融合在同一坐标下。
(尚毅)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