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培训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纵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抓手。然而,当下部分党员教育仍然存在“一锅煮”、学用脱节、缺乏长效性等问题,制约着党员队伍素质提升与党的事业发展。《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为破解困局指明方向。
聚焦精度,分层分类“织密网”,推动供需精准对接。《规划》明确指出,要“分级分类对党员开展有组织的专题培训,确保全体党员应训尽训”。党员群体来源广泛,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各不相同,“大水漫灌”式的培训难以满足党员的实际需求,还极有可能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开展党员教育培训,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深入剖析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党员的需求特点。一方面,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线上访谈等多种调研方式,全面收集党员对培训内容、形式的期望与建议。另一方面,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创建党员“数字画像”系统,从年龄、学历、工作岗位、技能水平等多个维度为党员精准画像,并据此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实现培训内容由“单向灌输”向“按需滴灌”的转变。同时,依据不同行业和岗位的特点,构建差异化课程体系,切实提升党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
强化力度,知行合一“搭平台”,促进学用深度贯通。党员培训教育的价值在于服务发展的实际成效,实践历练是检验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实践基地和党建阵地不应是“摆设”,而是要充分利用起来,要针对不同领域党员,打造定制化实践平台。通过构建“云端党校”等新型教育矩阵、开发沉浸式教学场景,打破时空壁垒,让党的理论在数字化交互中“活起来”,推动党性教育从“单向灌输”向“深度参与”转型,使思想淬炼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情感温度。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推行“项目领办制”多种方式,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转化为能力锻造的“练兵场”,让党员活跃在基层治理的前沿,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规划未来,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里挖掘潜力,在破解难题中练就“硬脊梁”。只有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才能打破埋头苦干的片面局面,让党员教育切实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引擎”。
提升韧度,动态淬炼“亮实标”,保障培训长效发展。党员教育培训是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培训质量至关重要,关乎培训效果与党员队伍素质提升。强化质量管控,确保培训内容科学、方法精准、效果显著,是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精心制定明确严格的质量标准,构建完善评估机制。深入调研不同领域、各层级党员实际需求,以此为依据精准设置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比如针对基层党员,侧重民生政策、乡村治理等;面向机关党员,加强政治理论、行政管理培训。另一方面,持续完善反馈机制,定期开展全面培训满意度调查。通过线上问卷、线下座谈、意见箱等多渠道广泛收集党员意见,细致分析数据,据此优化教育内容与形式,提高党员教育精准度。同时,建立科学严谨的考核体系,了解党员对培训内容的反馈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此外,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最新理论与实践经验,不断引入新型培训方式,全方位保障党员教育培训高质高量,为党员队伍发展持续赋能。
(石常恒 丁卉)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