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三个纲领性文件,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与乡村振兴过渡期交汇点的战略部署。文件以“为民”为底色,以“担当”为支撑,以“发展”为主线,系统勾勒出新时代农村工作的行动蓝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历史自觉与政治智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站稳人民立场,筑牢乡村振兴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央一号文件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为民”,着力保障农民利益、回应农民诉求、激发农民主体性。一号文件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通过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清查脱贫攻坚资产、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等举措,既织密防贫保障网,又强化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推动产业链上利益共享,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深化民生保障,聚焦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建设等工程建设,强化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深刻践行“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推动乡村振兴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转型,真正让政策造福广大农民群众。
深化担当内核,破解农村改革矛盾。农村改革的成效,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大局,要直面农村深层次矛盾,汇聚推进关键领域改革的勇气与智慧。在土地延包方面,探索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以“大稳定、小调整”原则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在宅基地改革方面,探索宅基地盘活利用形式,但严控城镇居民下乡购房等底线,平衡改革活力与风险防控。一系列“稳中求进”的改革路径,既回应了农民对土地权益稳定的期待,又为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开辟空间。特别是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生物育种、数字农业、智能装备等前沿技术应用,彰显了以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约束的战略定力,打通农村改革的中梗阻,推动农村改革高质量推进。
拓宽发展路径,激活经济跃升动能。乡村振兴的本质是高质量发展,通过“三产融合”“城乡融合”“三治融合”的立体化设计,构建了多维发展框架。通过“南繁硅谷”等重大科研平台的打造,既服务国家种业安全,又为地方农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深化富民产业发展,推动“土特产”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业态创新,协同发展县域经济与乡村特色产业,形成“县域—乡村”经济共生体。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传统梯田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活化、人居环境整治等举措,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与“文明乡风”培育的双向发力,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王荷娜)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