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皖企 > 正文

“老树发新芽” 自有爆发力 ——望江县纺织服装产业观察

2025-07-25 17:58:10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编辑:孙晓帆   

在长江北岸的望江县,一条年产值超181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正在改写这个传统农业县的发展轨迹。

从曾经的“棉花种植大县”到如今的“全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安徽纺织服装第一县”,望江实现蝶变。借助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望江县以锚定“首位产业”的定力,以童装产业为重点切入口,实现了产业跃迁。

望江县纺织服装产业的案例充分验证了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产业”,更证明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资源禀赋,而是要重新审视优势、因地制宜,依靠刀刃向内的改变与破局勇气,通过结构调整和现代技术赋能实现焕新。

从小作坊到大集群

盛夏七月,天气炎热。而比天气更热的,是望江县纺织服装产业的项目建设和服装园区里的生意。驱车行驶在望江街头,处处可见各种布料销售、服装加工的门店及工厂。难怪有人称,“缝纫机转动的声音是望江人最熟悉的声响。”

望江与纺织的渊源深植于这片被长江水滋养的土地。望江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出口基地县,自古以来,便有手工纺纱和木机织布的传统,素有“家家植棉、户户捣衣”的传统。

上世纪九十年代,浙江省的纺织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一大批望江纺织工前去务工。2014年前后,不少望江人返乡开办纺织企业,但没过多久,不少人又重返浙江。

“根源在于当时望江县在设施配套、产业链完整度、市场活力等方面与沪苏浙存在很大落差。”曾于2015年底从浙江返回望江开办童装“网店”的望江童童帅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童兵水说。

如今望江的纺织服装产业早已完成蝶变,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还入选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生产基地。

去年,全县生产服装6.2亿件,纺织服装行业总产值达到181.5亿元,同比增长19.2%。对一个GDP为236.7亿元的县城来说,这份成绩实属不易。

究其原因,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是沿海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翻开地图,“地利”优势显而易见:望江地处武汉、南京、杭州、合肥、南昌五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去周边省会城市,基本只需两小时。”望江县委书记汪久清介绍,2017年后,高铁、公路、航运等交通网络日臻完善,“地利”优势才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

位于望江经开区的亮亮纺织轻纺产业科技园负责人方亮亮印证了这一点:“凭借交通优势,我们工厂上午装货的坯布,当天即可送达浙江绍兴。”

“人和”则体现在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上。汪久清提供了一组数据,望江县60多万户籍人口中,从事纺织服装研发设计、服装加工、品牌营销人员便有20余万人。

另一方面,“人和”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作为。为做好产业承接大文章,望江县将纺织服装产业列为“首位产业”,积极与沪苏浙全方位“等高对接”,在园区建设、平台搭建、政策支持上持续发力。

目前,望江已集聚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型企业4300余家,持续打造“1+3+N”产业联动平台(经开区为核心+3个乡镇集中区+N个产业园),着力构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老到少、从夏到春的全行业全品类全覆盖发展格局。

“只有企业做大了、产业有规模了,才有定价权、话语权。”汪久清强调。

从粗放发展到提质增效

纺织业,是孕育了工业革命的传统行业,是一个从工业化进程早期就兴起的传统的工业门类。但是,当今的纺织服装行业正变得不那么“传统”。尤其是怎么往高端走、往高附加值走,这是当地产业集群中不少企业正不断探索的。

谈到望江纺织服装产业,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是绕不开的名字。这家于2008年落户望江的企业不仅是当地纺织业龙头企业,还已发展为安徽省最大的服装生产出口企业。

今年4月,申洲针织的时尚服装智能制造项目在望江经开区正式开工,将引入全自动吊挂生产线与AI视觉质检,全面优化生产流程,并借助AGV智能物流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链条协同运作。

据预测,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申洲针织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实现产值50亿元,纳税2亿元,员工规模达1.5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宣称将致力于打造全球制衣行业的“灯塔工厂”。若望江实现突破,将成为传统纺织业转型升级的标杆之一。

通过“智能化”升级,望江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浆纱、穿筘、织布、验布、打卷……在亮亮纺织轻纺产业科技园,织机轰鸣此起彼伏,一根根丝线在高效运转的自动化产线上飞速“变身”,最终成为一匹匹坯布。

“工厂配备了300台智能喷气织机及8万锭自动化纺纱生产线,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都实现了大幅跃升。”方亮亮介绍,目前,该工厂每月可实现400万米布的产能,并计划进一步扩充产能,将智能喷气织机提升至1000台。

面对如何推动传统纺织产业提质增效的现实问题,望江的发展思路十分清晰:“提升纺织、主攻面料、打通印染、塑造品牌”。这十六字方针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行动纲领。

在国联纺织服装产业园中央工厂,当地创新引入“中央工厂+卫星车间”模式,整合设计师资源、智能化设备及供应链体系,实现了面料裁剪、印花等工序的集中处理,带动周边卫星车间承接缝制、整烫等环节,形成“1个中枢+N个触角”的协同网络,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业集聚度。

印染行业处于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是纺织品深加工和提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但背后的印染废水处理是一个“老大难”。望江县通过盘活相关地块资源,建设印染产业中心,集中统一处理污水,日排污容量计划达5万吨,极大提升了印染承载力。

汪久清告诉记者,在污水管理上,望江排污指标由县里专业平台公司统一管理,根据每个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排污指标的分配。统一管理之后,企业减轻了负担,县里也可以动态调控,能更好、更长远服务产业发展。

在望江县印染产业中心,一批高端印染项目成功引进,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试生产。此外,该中心还同步完善水洗砂洗、印花等配套设施,累计引入12家砂洗企业、117家印花企业,形成“面料—印染—后整理”闭环。

从“缺染少整”到“全链贯通”

产业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是核心。

曾经的望江纺织服装产业,受制于印染技术薄弱、终端整合缺失等问题,面临产业链“两头在外”的困境——以棉纺和成衣加工为主,但印染、面料研发等关键环节长期依赖外部供给。“缺染少整”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痛点。

“以牛仔面料为例,望江企业每天要从外采购30万平方米,所以必须围绕产业链不断做文章。”汪久清说。

产业发展思路决定运营逻辑。为了改变“缺染少整”困境,望江县在招商引资、延链补链上积极调整策略,靶向发力。

“我们以前‘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招商模式粗放,现在行不通了。”望江县招商中心副主任何立志告诉记者,如今的招商更是一种“选商”,立足产业“家底”,直面产业链短板,制定精准的产业招商图谱。

以面料为例,望江县组建两支纺织服装专业驻外招商小分队,靶向引进三问集团德国奥拉斯超级工厂安庆基地等项目。同时,联合东华大学等10余家机构共建产业技术联盟,设立AI童装设计创新中心,还打造“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平台,全力建设面辅料交易集散中心,吸引集聚269家企业,形成区域批发市场。

电商的兴起也为望江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让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在亮亮纺织轻纺产业科技园内,除了生产制造工厂,园内还入驻了400家经营户,其中电商企业超过300家。漫步园区,随处可见经营户通过网络直播推介产品,各快递网点也一派繁忙景象,工作人员正紧张地进行分拣、打包、发货。

“我们产业园计划打造成一个童装产业的复合体,集生产、展示、办公、电商等于一体,为返乡创业者搭建优质平台,助力望江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亮亮告诉记者,产业园还着力强化企业服务,为入驻的经营户提供税务、运营、直播等培训课程。

数据印证成效:去年,望江县快递业务量达1.4亿件,位居全省县域前三。其中,童装产品占比就高达九成。随着“望江童装”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望江县还设立了望江纺织服装发展中心,发展童装电商3900余家、直播企业1100多家。

有效市场还需有为政府的双向协同。为了做好配套服务,望江招引宁能热电有限公司,为园区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蒸汽。“来到望江之后,我们的用汽成本就节省了30%。”6月中旬才开始试生产的旺江纺织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思宏说。

从“缺染少整”到“全链贯通”,目前,望江县着力构建集研发设计、纺纱织布、印染面料、服装加工、印花水洗、拉链纽扣、热电联产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

不过,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反映服装销售渠道建设仍有待加强。“希望望江能加强服装销售中心建设,让更多的服装经销商能够直接来到望江购买。”安徽国联纺织服装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何志说。

从“做服装,到望江”到“买服装,到望江”,一字之变,也是产业链的运营逻辑之变。

汪久清表示,将在服装质检、品牌建设上不断发力,加强与中纺联深度合作,继续举办中国望江时尚童装设计大赛、发布时尚童装流行趋势,还计划打造一个不低于3万种服装的样衣中心,让“买服装,到望江”成为现实。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