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蚌埠商业航天 产业园鸟瞰图
在淮河之畔,蚌埠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箭指苍穹”的姿态,书写着商业航天的新传奇。从2019年第一家商业航天企业落户,到如今16家企业签约入驻、超55亿元资本集聚;从“蚌埠智造”助力“嫦娥”“神舟”飞天,到自主研发的液氧甲烷发动机突破三次启动技术——蚌埠正在火箭与卫星的轨道上,加速崛起为长三角商业航天产业新高地。
从“工业基因”到“航天密码”
走进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内,深蓝航天的焊接工人正在精密作业。作为老工业基地,蚌埠曾诞生过安徽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块手表,“五大机”品牌沉淀的工业基因,如今正转化为商业航天的“硬核底气”。
这种底气,源于“产学研用”的深度耦合。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中电科40/41所等国家级院所扎根于此,从“天宫”空间站的传感器到“嫦娥”探测器的通信组件,“蚌埠智造”早已嵌入国家航天工程的血脉。
2024年6月,九州云箭研发的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在酒泉完成10公里级飞行回收试验,其国内领先的重复使用技术,正是“院所攻关+企业转化”模式的典范。
同时,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与中部崛起战略的交汇点,蚌埠拥有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仅2024年就吸引星河动力、椭圆时空等6家企业签约,形成覆盖火箭总装、卫星制造、航天材料的产业链雏形。“这里既有长三角的供应链效率,又有皖北的成本优势,”凌空科技负责人说道,企业从签约到投产仅用8个月,刷新了航天项目落地速度。
从“筑巢引凤”到“生态成林”
在商业航天产业园二期工地,200吨级试车台的混凝土基座正拔地而起。这个总投资3.8亿元的试验平台,将填补华东地区大推力发动机测试的空。
按照“1+4+N”规划,蚌埠正构建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生态:1个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南航、西工大等高校资源,4个专业基地分别聚焦发动机、卫星、飞行器总装和新材料,N个融合平台则涵盖从火箭试车到卫星数据服务的全场景。
目前,产业园一期648亩园区已建成投用,定制化厂房实现“拿地即投产”;二期100亩用地将重点布局智能传感器与空天信息融合项目,预计2026年全部达产后,可形成年产30枚运载火箭、50颗卫星的产能。
此外,总规模30亿元的三支航天专项基金中,10亿元的新蚌禹启航星箭基金已投资椭圆时空等项目1.05亿元;“亲商助企”专班提供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让企业享受从人才公寓到出口退税的“一站式”保障。
如今,蚌埠商业航天的“星座”已初具规模:2024年产业产值突破1.43亿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19.6%,预计年底规模以上企业将增至6家。从淮河之畔到九天之上,这座城市正以“箭星同辉”的图景,诠释着中国县域经济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生动样本。
记者 唐朝(图片由蚌埠市委宣传部提供)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