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记者 徐越蔷)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农,他扎根黄淮大地,用科技与汗水将“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让金色麦浪成为时代回响。他,就是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这位朴实的庄稼汉,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农民的担当与情怀。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徐淙祥“时代楷模”称号。
从田间到心间的嘱托
2011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来到太和县张槐村,向种粮能手徐淙祥了解小麦种植情况,鼓励他继续攻关小麦高产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生产多做贡献。“当时的场景,我永生难忘。”徐淙祥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
2022年夏天,徐淙祥种的小麦亩产再创新高,他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丰收的好消息。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回信说:“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回信中,总书记“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我一定不会辜负总书记的嘱托,要多种粮、种好粮。”今年夏收,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在干旱气象条件下获得丰收,种植的400亩“烟农1212”,高产田块达到每亩820.5公斤。
半个世纪的科技种粮路
1953年6月,徐淙祥出生在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一个普通农家。1972年,高中毕业的他面临人生选择:是去当民办教师,还是回村务农?看着乡亲们为温饱发愁,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不能再看着乡亲们吃不饱了!要靠科学种田干出个名堂来!”朴素的话语,道出他最初的决心。
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没有专业书籍,他就借来几本已经破损的农业科技书;没有现代农资,他就摸索出用草木灰混合农作物秸秆高温堆肥的土办法。1983年成为农技员后,他常常带着干粮在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用放大镜观察作物生长,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庄稼医生”。
1991年,徐淙祥担任乡镇农技站站长,身份的转变带来更大的责任。他承担起中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相关单位的科研项目,推广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及土壤深耕等技术,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2012年以来,徐淙祥积极响应“端牢中国饭碗”的号召,配合当地政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如今,徐淙祥的种植基地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夏玉米高产田块亩产超1000公斤,夏大豆高产田块亩产超300公斤,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探索。
良种良法良机的“三重奏”
“粮食要高质高产高效,种子是‘芯片’、良法是保障、农机是利器。”这是徐淙祥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良种选育方面,他积极与安徽省农科院、皖垦种业等科研院所、育种企业合作。先后试验种植过“皖垦麦22”“华成865”“谷神麦19”“淮麦44”等20多个小麦良种,培育出“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为当地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良法的应用同样重要。徐淙祥持续深化与省、市农科院等单位的技术合作,依托淙祥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站,成立安徽省粮食丰产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每周,都有科技人员驻站指导,把最新的农业技术带到田间地头。昔日的“农家小院”,如今变成了“专家大院”。
结合自己多年的田间观察,徐淙祥总结编写了科技种田谚语。“光施肥、不深翻,小麦扎根无处钻”“小麦拔节需肥大,壮苗也要把肥下”……这些接地气、易学易懂的农谚,成为当地农民科学种田的“宝典”。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他的合作社里,使用安装北斗导航的农机、无人机等现代装备一应俱全。2022年,69岁的徐淙祥获得“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类一等奖,这是对他钻研农业技术的最好肯定。
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徐淙祥深知“独木不成林”的道理。他常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是真的富。”
2022年,徐淙祥牵头成立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构建“大户带小户、技术传万家”的协作网络。在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时,他总把试验风险留给自己,成功后再推广技术,“要想多打粮,就找徐淙祥”的顺口溜在当地广为流传。截至2024年,这一模式覆盖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
作为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始终关注农民利益保护和共同致富问题。他深入调研,先后提交了农业保险、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的议案建议,推动解决种粮农民急难愁盼问题。
麦浪里的时代答卷
走进徐淙祥的办公室,一摞五颜六色的笔记本格外引人注目。本子上详细记录了不同时期农作物生长信息,涉及气候、墒情、苗情、病虫草情等方方面面。翻开这些发黄的纸页,仿佛能看到一位农人半个世纪来的执着足迹。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徐淙祥依然忙碌。他成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只要还能动,我就要一直种下去。”金色的麦浪年复一年地翻滚,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故事。徐淙祥,这位“麦田守望者”,用半个世纪的时光,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这份答卷上,写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粮食的敬畏,对初心的坚守,更写满了中国农民的自豪与荣光。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