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来河下古镇,老街家家户户门头上盛开的凌霄花让我惊艳。雨不紧不慢地下着,打着雨伞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就别有一番情趣。虽地处江北,但河下古镇却很江南。同不远处的扬州城一样,河下的发展与繁荣也离不开一条古运河。相传春秋末期的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连接起长江与淮河。河下地处古邗沟入淮处,因此成为当时重要的水运中转站。如今在古镇入口处高大的牌坊上,你还能看到一块“长淮古渡”的牌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传明清时期,河下不仅经济发达,文化也十分繁荣。导游告诉我,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进士之乡,曾出过一名状元、两名榜眼、一名探花,还出过67名进士。来河下,状元府是必须打卡的。位于竹巷街的状元府,是状元沈坤的府邸。沈坤不仅是一个读书人,还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抗倭英雄。据《山阳县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正在家里“丁忧”的沈坤挺身而出,散尽家财,招募乡勇千余人,抗击倭寇。他训练的“状元兵”是威震海内的戚家军的前身。如今淮安的很多地名,譬如状元楼、状元巷、状元街,都与状元沈坤有关。
除状元沈坤外,河下另一个历史文化名人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打铜巷尾的吴承恩故居是明代建筑风格的三进小院。其中的射阳簃是吴家正厅。据导游介绍,淮安最早设县时就叫射阳县,因此,吴承恩曾自号为“射阳”。他的同乡好友也是儿女亲家的状元沈坤曾送给吴承恩一块匾额,上书“射阳簃”三个字。簃者,楼阁旁边小屋也。吴承恩很喜欢沈坤送的这块匾,就把它挂在正厅最醒目的地方。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块匾额不知去了何方。我们现在见到的“射阳簃”牌匾是当代著名书家赵朴初先生的手迹。
看到这块匾额,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沈坤和吴承恩是好友,还是儿女亲家,但他们的人生道路却如此不同,令人唏嘘。一个考场得意,一日看尽长安花,到后来却死于小人构陷;一个考场失意,竟日郁郁不得志,终看清世间百态写成巨著《西游记》。虽说两人最终都青史留名,但他们的一生却像两滴不同的泪水,在各自的时间长河里凝固成珍珠。
故居的后花园有个很有意味的名字,叫悟园。据传,早年吴承恩在园中读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闲书。《淮安府志》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爱看《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让我仿佛感觉到了历史的体温和时光的暖意。我想,正是这些闲书在吴承恩的心中埋下了想象的基因、“悟”的种子,在后来的某一天,这些种子终于破蛹成蝶,最后成就了一部可以载入世界文学史的煌煌巨著。
金志伟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