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是抗日部队,官兵平等。我原来上学时还给抗日部队写过信呢。”在阜阳颍州区的家里,98岁的项培荣这样说。
项培荣的老家在浙江安吉县大山里,家里是佃户,生活艰苦。父亲重视教育,送他进私塾读书。考初中时,他到离家40多里的学校复习,后因国民党部队进驻,学校停课,他只好回家放牛。
1945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几个身穿蓝灰色军装的新四军向他问路,称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来打日本鬼子。怀揣爱国梦的项培荣,将黄牛缰绳和砍柴刀交给同行伙伴后为他们带路。路上,战士们介绍新四军官兵平等、专打鬼子的事迹,还邀请他参军。送达目的地后,战士们邀他吃饭,17岁的项培荣就此加入新四军,甚至没跟父母告别,便投身抗日战场。入伍第一天,他跟着战友走了30多里山路到驻地,刚到又要开拔,班长给他一支中正式步枪和100发子弹,他兴奋不已。部队昼伏夜行,他边熟悉纪律边练习武器使用。因上过私塾、读过书,被战友们称为“秀才”,还兼任文书和通讯职责。
入伍第三天转移时,尖刀班发现敌人。借着月光,他看见山路上的敌人,跟着老兵趴在路边射击,打了三枪后敌人散去,后来得知是偷袭新四军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两个多月后的山区伏击战中,他带领战斗小组俘虏4名敌人和缴获多支步枪,获上级表扬,并光荣入党。
项培荣左小腿的凹痕,是1945年与日寇战斗中留下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但驻扎溧水的日军拒绝向新四军投降。“天皇都投降了,还猖狂什么!”上级下令进攻,20多个日军和百十个伪军负隅顽抗,还用迫击炮还击。项培荣埋伏的民房前传来爆炸声,他左腿和头部被弹片划伤,鲜血直流。但对敌人的愤怒压过疼痛,他拔掉小腿弹片,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之后,他不顾伤势,跟随部队转战,与日寇多次战斗,每一场都冲锋在前,用信念和勇气捍卫民族尊严与国家领土完整。
如今谈及往事,他说自己只是千万革命战士中的一员,能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是一生的荣幸。
记者 吴承江 黄洋洋 文/图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