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官桥镇,皖北平原原生态重要的屏障角色,未来更有可能成为具有成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潜在试点。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官桥镇以“生态立镇、农业强镇、旅游活镇”为总体思路,将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聚宝盆,让沉寂的村落焕发新生机,官桥镇的山水正书写着属于皖北大地独特的“点绿成金”的生动故事。
科学规划,锚定绿色发展目标。在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引领下,官桥镇一改之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不可持续粗放模式,立志走出了一条“科学规划与精准定位相结合”的可持续特色之路。几年前,官桥镇依托“县乡村振兴百里生态长廊项目”,规划“沈峪村万山湖桃花溪谷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构建全域的旅游发展有机框架。这一规划避免了工程的重复建设和财政的低效投入,确保每一分项目资金都用在刀刃上,能够“立了竿,可见影”。空间布局上,形成“景区核心辐射、联动区域村落、串联产业廊道”的立体网络结构。未来可进一步注重基础设施完善,增加5G信号基站的铺设,开通“官桥绿线”摆渡车,推广电瓶车租赁业务,便捷游客群众游览,还可标注景点、村落、农产品摊位等点位,打造全域导览系统。但在后续的实施中,可能会面临持续资金投入的挑战,不过这些规划方向在其他地区已有初步探索或规划基础,成功经验值得我们用以借鉴。
生态变现,资源转化创新突破。吴集村竹园,湿润的空气中,飘散着菌菇清香。这片千年竹林下,赤松茸正簇拥生长。村党总支书记带领村民们探索出“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崭新循环模式:“林下种植赤松茸试种面积5亩,日采摘量可达500斤”,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估算参与农户年均增收约2~3万元/户。不仅给当地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还提升了农户个人收入,有利于更美乡村面貌的改善和更好人际环境的打造。未来亦可持续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依托镇本地有利资源,汇聚产业集群,并且可以挖掘官桥特色文化,努力融入皖北非遗元素,例如产品包装可采用萧县剪纸纹样,竹荪烘干厂可播放泗州戏非遗唱段,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听戏购菇等,研发文旅特色周边产品,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品牌。但也要警惕,在创新过程突破中,技术应用和林地改造投入成本高、新型市场风险大、专业应用型人才短缺等问题,应尽量提前做好预案和可行性评估,做好风险防控,
绿色筑基,完善机制守护家园。生态转化离不开坚实的环境根基。官桥镇深谙此道,培养了一批批强有力的基层村党组织,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当地村民的积极参与和因地制宜的科学决策下,构筑起一系列绿色发展保障体系:“植树造林成为全民行动”、“河长制实现水岸同治”、“秸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等。同时作为萧县下辖乡镇,其森林资源贡献显著,2019年公益林管护面积达20424亩,验收合格面积15878亩,获得省级生态补偿资金24.36万元。要充分预设当前或者未来发展中,文旅行业的生态承载力不足,产业同质化趋势以及如何确保持续增收等问题,做好当地可持续性发展的深刻考量。未来可建立镇村二级闭环管理体系,强化宣传推广,落实责任明晰化、管理网格化,申请财政专项资金,加大科技赋能投入,例如卫星遥感护林、水质AI监测等技术,相比传统巡山方式,安全性更高,遥感护林效率可提升40%,水质监测年省人工成本15万,达到智慧监测、精准治理。针对同质化竞争,可以采取“错位发展文旅IP”方法,努力打造皖北菌菇之乡。同时,进一步深化基层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采取积分激励机制,发动全民参与共治,守住这片“绿色根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走在乡间小道,当沈峪村的桃花溪水映照出游客笑脸,当吴集村的竹荪烘干厂飘出阵阵菌香,“两山”理念早已从余村的初心种子,长成今天官桥阡陌间的振兴嘉木——这棵树的年轮里,刻着“人不负青山”的笃行,更结满了“青山不负人”的累累硕果。(李畅)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