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美好江淮 > 乡镇社区 > 正文

凝心聚力建家园 宜居乡村入画来——谯城区龙扬镇 周寨村共建共享绘就幸福新图景

2025-08-14 16:10:21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陈敏  审核:张弘

青砖黛瓦映碧水,花香鸟语绕村郭。走进谯城区龙扬镇周寨村,错落有致的民居整洁雅致,整洁的步道串联起小五园与文化长廊,昔日的闲置空地变身村民议事角,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一场全民参与的“宜居村庄建设”热潮,更书写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实践。

群策群力,汇聚共建“源头活水”,“建设家乡,人人有责!”在周寨村周瓦房“宜居村庄建设”动员会上,村书记的话引发强烈共鸣。面对资金、人力短缺的难题,村“两委”决定打破“等靠要”思维,以“群众主体、共建共享”为核心,发动村民筹资筹劳、捐物献策。

村民们迅速行动起来:老党员周大爷带头捐款1000元,号召乡贤反哺家乡;年轻小伙组成“义务施工队”,利用农闲时间平整路面、砌筑小五园;家家户户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有的还捐出闲置的旧砖瓦、老木料、花盆摆件……短短一个星期,全村就筹集资金2万多元,投工投劳300余人次,各类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3万元。“看着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样子,就知道这村子一定能建好!”村民王大姐笑着说。

盘活旧物巧利用,议事协商聚民心,“这些旧水缸别扔,能改造成景观花盆!”“老磨坊的石碾子留着,能做个文化地标!”在周寨村周瓦房的“村民议事亭”里,一场关于“旧物利用”的讨论热火朝天。依托前期筹集的旧物资源,村里创新建立“议事协商”机制,每周召开村民代表会、每月组织院落座谈会,让大家共同决定旧物如何用、景观怎么建。

在村民的集思广益下,废弃的陶罐成了墙角的景观,老旧的木门改造成了村口的文化宣传栏,闲置的猪圈经过修缮,变身“乡愁记忆点”。“以前觉得这些破烂没用,没想到经大家一琢磨,成了村里的‘宝贝’!”参与改造的村民张大叔感慨道。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不仅节省了建设成本,更让村民在协商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凝聚起“我的村庄我做主”的共识。

多维蝶变,宜居图景徐徐展开,如今的周寨村,已从“脏乱差”蜕变为“洁净美”,宜居成果体现在多个维度:

生态环境提质:全村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现实; 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村内道路1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0盏,建成1个儿童游乐场,村民出行不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文化氛围浓厚:以三粉传统农产品加工技艺为主题的文化墙绘扮靓街巷,“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评选激发文明新风,增加了乡土气息和文化特色。

“现在村里比城里还舒服!傍晚在庄内散步,带孩子在游乐园里玩一会,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村民们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长效管护,让“美丽”常驻乡村,“建得好更要管得好。”为防止“重建轻管”,周寨村探索建立了“村两委主导、村民参与、积分奖励”的长效管护机制。村里将全村划分为多个“责任片区”,每户村民认领房前屋后的保洁责任,由村民代表组成“监督队”定期巡查;设立“文明积分超市”,村民参与管护、建言献策可兑换生活用品,激发持续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村里还成立了“乡贤理事会”和“志愿者服务队”,前者负责募集管护资金、监督项目维护,后者定期开展环境整治、设施检修。“以前觉得维护是村里的事,现在知道这是自家的事。看到村里干干净净的,心里就舒坦!”主动加入服务队的村民王阿姨说。

从“要我建设”到“我要建设”,从“一时整洁”到“长久宜居”,周寨村的蜕变之路,正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如今,这座充满活力的村庄,正以更优美的环境、更和谐的氛围,迎接每一个日出日落,书写着新时代宜居乡村的幸福篇章。(刘永生)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