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美好江淮 > 乡镇社区 > 正文

青春筑梦梨乡 绘就人才归宿“新图景”

2025-08-07 10:11:16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陈敏  审核:张弘

当合肥工业大学的学子在蓝印花布作坊中记下“乡村振兴需要传统文化赋能”的实践笔记,当安徽工业大学的青年在蓝印花布晾晒场拍下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碰撞瞬间,砀山县李庄镇正以一场场深度互动,让“人才归宿”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生动实践。近期,该镇通过搭建对话平台、链接产业资源、创新实践载体,与多所高校团队共同编织起一张“引才、识才、留才”的青春网络。

思想对话,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酥梨产业的品牌化需要结合设计专属IP,我们专业团队可以提供相关设计方案。”在李庄镇“红心向党 共话振兴”青年人才座谈会上,合肥经济学院学生张一鹤的发言引发认真思考。这场由镇党委精心组织的头脑风暴,打破了传统座谈会的模式壁垒,让高校学子与镇村干部围坐一堂,围绕乡村治理、产业升级等议题展开“青春对话”。

安徽理工大学的学子们结合专业所长,为智慧农业监测系统助力酥梨种植提质增效提出个人想法;当地种植农户则以实际种植情况,分享从栽培到销售的实战经验。这种“理论+实践”的交流模式,不仅让镇党委收集到了多条建设性意见,更让青年人才在思想碰撞中找到了知识落地的切入点。正如镇党委委员夏一鸣在总结时所言:“让人才产生归宿感,首先要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智慧被尊重。”

产业浸润,从“走马观花”到“深度解码”。“没想到镇东车厘子产业园藏着这么多科技密码!”在镇东村车厘子产业园,高校学子们在参观智能温控技术时发出阵阵惊叹。李庄镇精心设计的“特色产业研学路线”,将传统观光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让青年人才在田间地头读懂乡村振兴的产业逻辑。

在43座高标准温室大棚里,学子们详细记录“土地租金+股金分红+务工薪金”的复合增收模式;在蓝印花布非遗工坊,大家跟着传承人学习从靛蓝草提取染料的古法技艺,感受“青白之间见乾坤”的文化魅力;在李园新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盼盼多肉小院”的庭院经济模式,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迸发了“多肉盆栽与乡村旅游结合”的创意灵感。这种“技术+文化+经济”的多维产业展示,使青年人才深刻认识到:梨乡的沃土不仅能孕育优质果实,更能滋养创新梦想。

实践扎根,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在李庄镇农家书屋,大学生志愿者主动带领留守儿童开展阅读活动。作为“农家书屋+”模式的创新延伸,这样的带教场景已成为该镇吸引青年人才的鲜活注脚 。李庄镇不断将高校实践团队的专业特长与乡村实际需求精准对接。组织部分学生参加“曲艺下午茶”活动,让砀山戏曲融入青春旋律;配合艺术专业团队在李园新村绘制的梨乡主题墙绘,将酥梨文化与节气知识巧妙融合。这些接地气的实践活动,使青年人才在服务乡村中实现自我价值,更让当地群众感受到“青春力量”的温度。

从思想共鸣到情感认同,从价值实现到未来期许,李庄镇以“对话-体验-实践”的三维互动模式,让“人才归宿”有了具象表达。当青年人才发言不断提到“我们李庄”等表述时,就意味着这片土地已经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种子。如今,这些种子正悄然发芽,预示着梨乡人才振兴的美好明天。(王恒辉)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