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在安徽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绩溪之行中,两种力量始终交织涌动:一种是李夏同志用生命铸就的红色信仰,一种是徽州大地上代代相传的民俗文脉。从胡式祠堂的古柏到竹编老人的指尖,从民国建筑的砖瓦到抢险现场的遗迹,队员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读懂了这片土地的精神传承。
青山埋忠骨:李夏精神里的初心之光
荆州乡的山路蜿蜒向上,正如李夏同志8年基层岁月的坚守之路。2011年,风华正茂的他告别都市,一头扎进绩溪的群山,把纪委书记的“秤砣”扛在肩上——在田间地头倾听民声,在农家院落核查线索,对违纪行为“亮剑”时毫不含糊,面对群众困难时眼含温情。“他总说,基层干部要像山间的竹子,扎根深,腰杆硬。”当地老乡的回忆,让队员们仿佛看到那个骑着摩托车穿梭在村组的身影。
2019年8月10日,台风“利奇马”的暴雨撕裂了荆州乡的宁静。96.5毫米的三小时降雨量,让山洪如脱缰野马般奔涌。李夏在转移群众的路上,被突发的山体塌方吞噬,33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抢险一线。他微信签名里“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的誓言,如今刻在了荆州乡的纪念墙上,字字泣血,却字字生辉。
实践团在李夏牺牲地驻足时,山风掠过竹林,仿佛在复述那段壮举。“他用生命回答了‘青春该如何安放’。”一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如今,这份精神已成为绩溪大地上的“活教材”,让每个行走其间的青年都明白:扎根大地,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古建藏文脉:胡式祠堂与民国老宅的岁月回响
从纪念墙转身,团队走进了荆州乡的胡式祠堂。青石板铺就的天井里,百年古柏枝繁叶茂,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梁柱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祠堂的“忠孝节义”匾额虽已蒙尘,却依然透着徽州人对家国大义的坚守。讲解员指着梁上的木雕说:“这些图案里,有‘岳母刺字’的典故,也有‘苏武牧羊’的故事,都是祖辈想传给后人的道理。”
不远处的民国建筑则藏着另一重岁月密码。青砖黛瓦的门楼刻着“紫气东来”,木格窗上的冰裂纹图案寓意“寒窗苦读”,天井中央的排水石槽设计成“四水归堂”的样式,既藏着“聚财”的愿景,也暗含“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乡土智慧。队员们轻抚门楣上的雕花,仿佛能触摸到当年主人的生活温度——在动荡年代里,徽州人依然把日子过成了诗。
指尖传薪火:徽州竹编里的匠心传承
沿着青石板路走到山脚下,一间堆满竹编器物的老屋飘出草木清香,这里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编”传承人胡细民的家。年过七旬的老人在竹篾堆里,向同学们热情的介绍着这些非遗竹编。“这是‘一’字编,这是‘人’字纹,编个米筛要上千个来回。”他拿起一只竹篮,篮底的纹路细密如织,边缘却挺括有力。
仿制民国时期的竹制食盒,提梁处被摩挲得发亮;从上世纪传承下来的竹编鱼篓手艺,孔洞大小恰好能漏出水分却留得住鱼虾;还有为现代生活设计的竹编灯罩,传统纹路里透着新巧思。“以前山里人过日子,哪样离得开竹子?”胡细民老人的手指划过竹篾,“现在年轻人不爱学了,但这手艺不能断——就像李书记护着我们一样,我们也得护着老祖宗的东西。”
老人的话让队员们心头一震。当竹编的经纬与李夏的日记并置,当指尖的老茧与抢险的伤痕重叠,大家忽然懂得:无论是33岁牺牲的纪检干部,还是七旬坚守的手艺人,他们守护的都是同一份“初心”——让这片土地的精神与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夕阳西下,实践团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从胡式祠堂的匾额到竹编老人的指尖,从民国建筑的砖瓦到李夏纪念墙的誓言,红色信仰与民俗文脉在绩溪的群山间交织成歌。这歌声里,有“随时准备牺牲”的壮烈,也有“一针一线传薪火”的执着;有“扎根基层”的坚定,也有“守正创新”的智慧。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会上所言:“李夏用生命告诉我们‘为何而来’,民俗文化则指引我们‘如何前行’——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这两种力量缺一不可。”(董天燚)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