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绩溪山间,翠绿的藤蔓间缀满饱满的小黄瓜,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2025年7月7日,安徽农业大学“田畴链语・包罗万绩徽韵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走进荆州乡浙溪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伍厂长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关于小黄瓜种植、加工与产业振兴的深度研学之旅。从腌制车间的传统工艺到科技小院的现代设备,从田间地头的种植智慧到市场流通的经营哲学,实践团成员们在观察与对话中,触摸到乡村振兴的鲜活脉搏。
车间里的“匠心”:从鲜瓜到腌品的蜕变之旅
清晨的阳光透过厂房的玻璃窗,洒在排列整齐的腌制缸上,泛出琥珀色的光泽。伍厂长首先带领实践团参观了绩溪小黄瓜的加工腌制生产线,不锈钢的传送带上,新鲜采摘的小黄瓜正经过清洗、分拣、切段等工序,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盐香。“我们的小黄瓜要经过6%—7%的盐度腌制,再精准控制到3.5%左右的成品咸度,每一步都得掐着数来,这就靠着现代科技设备来帮助我们把控。”伍厂长指着车间里的检测仪器介绍道。
在加工车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的融合令人印象深刻。人工分拣确保每根小黄瓜长度控制在10厘米左右、粗细匀称如一元硬币,而脱水机、包装机等设备则大大提升了效率。伍厂长透露,工厂正在规划二楼的全自动化流水线,从切割到炒制再到包装将实现无缝衔接,“以前靠人工拖运、加盐,现在用机器设定标准,稳定性提高太多了。”他笑着说,“人是最不稳定的因素,搞农业也要讲科学管理。”
最让同学们驻足的是车间角落的“样品墙”:去年腌制的小黄瓜经过一年半的储存,依然色泽鲜绿、质地脆嫩。“只要控制在0—6℃的环境里,放两年都没问题。”伍厂长的话语中透着自信,这背后是对酸度(4.0左右)、盐度等核心指标的严苛把控,也是绩溪小黄瓜能远销东北、内蒙的品质底气。
田埂上的“生长”: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发展的跃迁
离开加工车间,实践团一行来到校企合作的科技小院。这间配备了办公室、实验检测室的小院,宛如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安徽农业大学的科研力量,一头接着田间地头的种植需求。墙上的地图标注着周边12个收购点的分布,伍厂长指着地图说:“地理位置和交通太重要了,黄瓜要保新鲜,收购点得像毛细血管一样铺开。”
谈及荆州乡小黄瓜的种植变迁,伍厂长的语气里满是感慨:“这几年是真的在涨,产量翻了两三倍。”他解释道,除了今年气候适宜,更关键的是农户积极性的提升。相较于虫害多、农残风险高的四季豆,小黄瓜不仅种植难度低,收购价也更稳定——每年6月开收时1.5元/斤,高峰期降至1元左右,既调动了农户采摘热情,也避免了收购量过大导致的加工压力。
但农业的“靠天吃饭”依然是绕不开的话题。去年因极端天气,产量骤降,今年持续高温又让近期收成打了折扣。“黄瓜这东西娇贵,又要水又怕涝,高温天藤子容易枯。”伍厂长指着窗外的山地说,“不过我们有应对,浙江那边还有200多亩基地,下午带你们去看看,规模更大。”从本地100多亩到跨省200多亩,基地的扩张轨迹,正是小黄瓜产业从“零星试探”到“规模发展”的生动注脚。
科技小院的实验桌上,几份土壤样本和黄瓜幼苗长势记录格外醒目。这里不仅是师生们的科研阵地,也是农户学习种植技术的“充电站”。“农大的老师常来指导,比如怎么控制大棚湿度、减少病虫害,我们的种植越来越科学了。”伍厂长说,这种“校企联动”让小黄瓜在高海拔地区也能保持修长条形与扎实口感,与山东、广西等地的黄瓜形成了鲜明差异。
对话中的“启示”:从产业实践到振兴思考的延伸
在科技小院的座谈会上,一场持续两小时的深度访谈拉开帷幕。从种植成本到市场竞争,从包装改进到物流难题,伍厂长的话语既带着乡土的实在,又透着对产业的深思。当被问及收购标准时,他拿起一根小黄瓜比划:“要直溜,不能有瘤子,粗细得匀,就像选‘好苗子’一样严格。”而谈到市场乱象,他眉头微蹙:“有些散户不算人工、不算房租,低价抢市场,最后把整个行情都搅乱了。”
对于未来,伍厂长的规划清晰而务实:扩大产量以满足旺盛需求,探索家庭工厂模式规范合作,研发更优包装材料降低成本。“农业要可持续,得算明白账。”他坦言,目前产品以250g和500g袋装为主,冷链运输依赖汽车,从乡下到临安中转的环节仍有优化空间,但“只要品质过硬,路子总会越走越宽”。
夕阳西下,实践团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车间里精准的检测数据、田埂上蓬勃的种植态啤⒆富嵘仙羁痰牟邓伎迹餐蠢粘黾ㄏ』乒喜档纳季啊U獠唤鍪且淮味�“一根黄瓜”的探访,更是对乡村振兴中“科技赋能”“校企协同”“产业思维”的鲜活解读。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而绩溪小黄瓜的故事,正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篇章之一。(董天燚)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