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绩溪山间,藤蔓缠绕间挂满翠绿的小黄瓜,这颗不起眼的山间作物,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疙瘩"。2025年7月7日,安徽农业大学"田畴链语·包罗万绩徽韵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安徽浙溪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循着小黄瓜的生长轨迹,探寻从田间到车间、从农户到市场的产业振兴之路。这场调研不仅聚焦小黄瓜产业链的现状与挑战,更试图在产学研融合中,为乡村振兴写下属于青年一代的答卷。
车间里的"精度":科技为品质护航
走进荆州乡的现代化生产车间,机器运转的嗡鸣声中透着产业升级的活力。在伍厂长的指引下,实践团成员见证了小黄瓜从鲜品到腌制品的"蜕变之旅":清水冲洗去除泥土,分拣台筛除畸形果实,切片机将黄瓜切成均匀的0.4厘米薄片,脱水工序精准控制50%的水分含量……每一步都像在执行精密的"产业公式"。

pH值必须卡在3.5左右,半成品盐度不能低于6%,这些数字就是品质的生命线。"伍厂长手持检测笔,向同学们展示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值。车间角落的实验台上,试纸与电子检测仪并排摆放,前者粗犷却直观,后者精准而高效,共同守护着小黄瓜的口感与安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绩溪小黄瓜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即便是储存两年的样品,依然保持着脆嫩的质地与鲜亮的色泽。
更令人期待的是正在规划的全自动化流水线。"以后从切割到包装,一根黄瓜都不用落地。"伍厂长指着车间蓝图介绍,这套设备将解决人工操作的稳定性难题,更能避免因菌群差异导致的品质波动。当被问及机器生产的利弊时,他坦言:"靠天吃饭的农业,更得用科技找补回来。"新设备的加入,将让"需求大于供给"的困境成为历史。

田埂上的"温度":共富为初心续航
从车间到会议室,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对话渐入佳境。伍厂长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收购点的分布、农户的联系方式,以及那串让村民安心的数字——保底收购价。"开秤先给1.5元,让大家有劲头摘;量上来了降到1元,也能让农户留些自家腌。"他解释这种"价格艺术"背后的考量:既不让收购量压垮工厂,也不让农户白忙活。
这份用心换来了看得见的变化:荆州乡的小黄瓜种植面积逐年翻倍,8-10个收购点像毛细血管般覆盖周边村落,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以前种豆角,打药打得手都抖;现在种黄瓜,省心还挣钱。"一位农户的话道出了产业选择的变迁。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更让小农户搭上了大市场的快车——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提供的技术支持,解决了高海拔种植的难题;冷链物流的完善,让这颗山间黄瓜能端上东北、内蒙的餐桌。
伍厂长的手机里存着许多与农户的聊天记录,有询问收购时间的,有请教种植技巧的,还有分享丰收喜悦的。"搞农业不能只算经济账,更得算人心账。"他说,工厂坚持不搞内部竞价、不压级压价,就是为了让乡村振兴的红利,能实实在在流进每一户农家。
产业链的"长度":融合为未来拓航
调研接近尾声时,实践团成员在科技小院的地图前驻足。这张标注着基地、收购点、物流路线的地图,恰似绩溪小黄瓜产业链的缩影——从浙江200多亩的规模化基地,到荆州乡100多亩的核心产区,从临安的冷链中转枢纽,到全国多省市的销售网络,一根瓜藤正延伸出无限可能。
伍厂长透露,下一步将依托与安徽农业大学的合作,探索小黄瓜的深加工路径:探寻最优酸碱度、研究延长保质期的技术……"光靠腌制品不够,得让黄瓜浑身都是宝。"他的话语中,藏着对产业链延伸的期待。而师生们带来的包装材料改进方案、物流成本优化建议,正让这些期待逐步落地。
离开浙溪公司时,夕阳为厂房镀上金边,货车满载着封装好的小黄瓜驶向远方。这颗凝聚着科技精度、饱含着共富温度的小黄瓜,不仅是绩溪的"金色名片",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正如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日志中所写:"真正的振兴,是让每颗果实都有价值,让每个村庄都有未来。"而绩溪小黄瓜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王宁静)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