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该镇以文化振兴为突破口,创新实施“四轮驱动”战略,通过强基固本、创新活动、资源融合和品牌集聚四大举措,推动文化惠民工程走深走实,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涵养民风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强基固本,营造文化前哨。李庄镇将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文化惠民的基础工程,通过高标准打造镇村两级文化设施,构建起覆盖全域、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镇级层面,对综合文化站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内设图书阅览室、舞蹈活动室、书画室、健身活动室、电脑室等多个功能分区,全部免费向居民开放。村级层面,实现文化设施全覆盖,每个村都设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和健身场所,并配备专职文化管理员,落实免费开放政策,确保文化设施高效利用。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支扎根乡村的文化生力军。对内,积极挖掘本土文艺人才,将各村能歌善舞、擅长戏曲、精通书法绘画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村级文艺团队,并通过定期培训提升他们的艺术水平。对外,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与专业艺术团体合作开展戏曲下乡巡演,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支教,为乡村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理念。
创新活动,激发群众共创。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精心策划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写春联、送福字、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儿;端午节则举办包粽子比赛、讲述屈原故事等活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创新开展“曲艺下午茶”文明实践项目,每逢戏曲开演,总能看到一群银发老人精神抖擞地敲梆子、拉二胡、击鼓打锣,将舞台变成传递文明的“活课堂”。同时,改变以往“政府主导、群众观看”的单一模式,积极搭建平台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文艺汇演中,李庄镇鼓励村民创作反映身边人、身边事的原创节目,通过小品、快板、歌舞等形式,讲述乡村振兴中的感人故事;在文化讲座中设置答疑互动环节,让群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在阅读活动中推行“老党员讲红色故事”“红色诗歌诵读”等互动形式,引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营造全民阅读浓厚氛围,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
资源融合,激活文化细胞。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深度挖掘吴庙村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省级非遗蓝印花布、百年梨树园、香油坊、印染坊、关帝庙等15个特色区域,设置标识标牌35个,形成村级布点图。这些文化景点不仅展示了李庄镇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李庄镇还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设置红色墙、红色游园,组织老党员义务维护墙面、讲解村史文化和红色历史,通过导游解说的方式让游客了解传统斗羊、戏曲唢呐、蓝印花布、吴庙村历史由来等文化内涵。“文化+旅游”的模式,既保护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游客在欣赏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度体验地方文化魅力,而当地村民则通过提供导游服务、销售特色手工艺品、开办农家乐等方式增加收入,共享文旅融合发展成果。
品牌集聚,打造特色服务。精心培育非遗文化品牌,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砀山兰花印染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李庄镇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之一。通过对传统印染技艺进行创新改良,开发出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的衍生产品,包括床单、被面、门帘、桌布、包袱布、小儿肚兜、围裙、头巾、旗袍、唐装等。这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李庄镇的文化名片。为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李庄镇积极组织非遗产品参加各级会展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推广,让传统工艺“走出去”“活起来”。以农家书屋建设作为立足点,在聚焦“为小”服务方面,坚持立体化打造,按需提供文化供给,不仅开设“七彩课堂”为青少年提供多样化文化学习途径,而且还通过假期志愿服务岗位招募,为在外大学生开展假期实践提供平台,更实现“一村一书屋”的文化共享模式。
下一步,李庄镇将继续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唐璇)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