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空气中浮动着青草与花蜜的甜香,偶尔被风裹挟着,轻轻拂过榔桥镇中心卫生院门前"两病门诊"牌子。一大早,65岁的罗大妈就挎着印有"慢性病管理手册"的布包,熟门熟路地走进诊室:"肖医生,我又来报到啦!"
去年五月,卫生院首次开展"两病"筛查时,罗大妈还嘟囔着"能吃能喝能有啥病"。直到体检报告显示空腹血糖9.8mmol/L,血压高达160/95mmHg,并引导至县级医院专家坐诊的两病就诊,她才慌了神。"多亏卫生院的'两病'门诊,"罗大妈回忆道,"肖医生当时拉着我的手说,这病就像小火慢炖,现在不管,以后要出大麻烦。"
随后卫生院医防办为罗大妈建立了专属健康档案:每周二上午固定复诊,药剂师会把降糖药分装进标着"早中晚"的小盒子;护士小吴教她用手机拍下每餐饭菜,营养师第二天就会给出调整建议。最让她感动的是,去年秋收忙时,家庭医生团队竟扛着设备来田头给她测血糖,"那天我刚割完稻子,血压有点高,医生当场就调整了用药"。
今天的复查结果显示,罗大妈的血糖已稳定在6.2mmol/L,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她开心地展示布包里的小本子:密密麻麻记录着血糖血压数据,最后一页贴着孙子用红笔画的"奶奶健康奖状"。窗外,紫藤花架下坐着十多位候诊老人,他们和罗大妈一样,在这个四月天里,正享受着"两病"门诊带来的安心与温暖。
一次改革赢得了民心,自去年卫生院改革实施了两病一体化管理,既县级联动医防融合,今年已是第二年了,卫生院优化了科室布局,提升了环境。
2025年,榔桥镇中心卫生院迎来了一次全面升级——体检场地重新布局,服务流程更加科学,并新增了眼底镜检查项目和中医专家定期坐诊。这一系列改变,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更让前来就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们彻底放下了“看病难、检查烦、效果忧”的顾虑。
环境升级:流程更清晰,体检更舒心。过去,卫生院的体检区域略显拥挤,患者常常需要来回走动,尤其对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排队、检查、取报告的过程难免让人疲惫。如今,改造后的体检中心采用“一站式”布局:
分区明确:血压血糖检测区、抽血区、心电图室、B超室等依次排列,患者只需按指引单顺序检查,无需来回折返。隐私保护:每个检查区设置隔帘,确保患者检查时的私密性,尤其是老年患者更觉安心。“以前来体检,像走迷宫,现在跟着地标走,又快又方便!”一位老病号李大爷笑着说道。
升级技术:新增眼底镜检查,眼科诊室请来了县级眼科专家。
糖尿病和高血压最怕的就是并发症,尤其是视网膜病变,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发现晚了,可能严重影响视力。远程会诊:遇到疑难病例,可即时上传影像至县级医院眼科专家团队,确保诊断精准。
“以前查眼睛要跑县里,现在家门口就能做,医生还耐心解释结果,心里踏实多了!”糖尿病患者王阿姨感慨道。优化了服务: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由基层名中医坐诊,许多慢性病患者长期服药,总担心“西药伤身”,又不知如何调理。为此,卫生院有汪国芳中医每周定期坐诊,提供体质辨识:结合舌诊、脉象,判断患者属于气虚、阴虚还是痰湿体质,个性化调理。
食疗建议: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推荐适合的茶饮、药膳,比如决明子茶、山药薏米粥等。 非药物疗法:对头晕、手脚麻木等症状,可配合针灸、推拿缓解,减少药物依赖。 “吃了三个月中药茶饮,血压稳了,睡眠也好了!”高血压患者刘奶奶对中医调理赞不绝口。
患者安心,家属放心
这一系列升级,不仅优化了就医体验,更让患者对慢性病管理有了更强的信心。 从环境到技术,从西医到中医,榔桥镇中心卫生院的升级改造,真正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如今,这里的“两病”门诊不再只是开药、测血糖的地方,而是成为了一站式健康管理站,让每一位慢性病患者都能查得放心、治得安心、活得舒心。
榔桥镇中心卫生院的"两病"门诊体检,看似是一项常规医疗服务,实则是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榔桥镇中心卫生院的实践表明,基层"两病"管理不仅是医疗行为,更是关乎民生福祉的社会工程。它像毛细血管般将优质医疗服务输送到最后一公里,让两病患者健康梦想照进现实。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